帝国黎明 第三十五章 抢滩登陆

作者 : 戒念

“行!就依老弟所言!”

王伯良笑着说道:“这就对了!等今儿忙过了之后,明天咱们就正式写个明约,早先总是口头说说,那个时候机器缫丝厂连个影子都没有,现在眼看着厂子一天天就要开工了,老哥压箱底的银子也不能没有保证,还是笔墨落纸大家也都图个安心的好……”

对于王伯良的建议,杨瑾臣也就“半推半就”的应下,这也算是解决了他最近的一个心病。虽说一纸合约在强权面前有没有都一样,不过现在这个阶段落到纸面上的合约对于王伯良而言还是有相当效力,这也为杨瑾臣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最近在得知王伯良得了朝廷所承认的举人身份,尤其是周盛传力邀王伯良去盛军任职之后,他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定个合约是如此重要——王伯良会入得李鸿章的法眼,但在没有纸面合约的情况下,要是对方翻脸自己可绝对不是他的对手。

“老弟,不过咱们这么快就要上纺纱织布是不是有些不妥当?听说上海那边也在搞这个,其实老哥觉得咱们先把缫丝的买卖做大后一步步稳当的发展,也用不着这么着急……”

“老哥说的应该是上海机器织布局,也是中堂他老人家主持的洋务,只不过底下的人办事不利折腾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个头绪……纺纱织布这一行需求最是简单,而且老百姓过日子就能够用得到,老哥担心的是咱们会不会与上海机器织布局争利或是受其打压,这个倒大可不必担心,老哥可曾想过机器纺纱织布是很快,但咱们大清的人更多,就算机器织布局开始生产也远远不能填补洋布的空缺——我们是要和洋人争,每年我们要进口多少洋布?看看海河码头上的仓库,老哥应该清楚了吧……”

杨瑾臣点点头说道:“除了鸦片,码头上最多的怕是洋布……只是老哥觉得还是稳稳当当的扩大好,先把缫丝厂子办好了,我们才有更多的银子去办纺纱织布,这么快就干这资金怕是有些紧……”

“银子的事老哥不用担心,小弟这里还应付的过来。其实小弟也不想这么快就涉入这一行的,机器纺纱织布不比缫丝,这需要懂机器的技术人员比较多,来干活的织工也不是上手就行的怎么也要教他们学一段时间才能应付的过来。之所以等不及就是因为上海那家机器织布局,小弟有消息,等那家机器织布局开张后,朝廷怕是不会让别的机器织布局建厂——他们要吃独食!”

杨瑾臣听后先是一愣便低声骂了一句:“这不是挡人家财路么?这么大一个盘子,一家吃不完还要留着给洋人?”

“这些人想得跟咱们不一样,他们弄这个机器织布局上来开的场面的大,但兜里有没有这么多银子,便想出这么个招数来好发行股票筹款。再者便是用这一招顺便将洋人打算在国内设厂的想法直接断根,你想想洋人在国外织布运到咱们这里还比土布便宜,若是让他们跑到咱们这里设厂织布,那还有谁能够活得下去?中堂他老人家也许就是这么一个打算,虽有不足之处也是无奈之举,只不过可怜咱们这些想混口饭吃的小虾米,所以小弟才会这么着急设厂,场面不用多大,有个二三十台机器就可先把名分占了,到时中堂他老人家也会法外开恩……”

“老弟高见!”

“老哥也别高兴但早了,怕就怕有些人贪心不足啊!小弟先行设厂也是无奈之举,不过就怕有些人在中堂他老人家面前吹风,到时候就算厂子开起来了,也难保不会被人收了……”

杨瑾臣听后也是立刻蔫了下来,对于这其中的残酷,他可比王伯良见识的多多了,只要权力够大哪怕是胡光墉那样的角色也很难抵御李鸿章这个级别的大鳄,更何况他们这些小虾米。眼下他也只能祈祷到时候真的碰上这种情况,李鸿章会念在“自己人”的份上放过一马,当然他也知道自己是上不了这个台面的,关键还在王伯良身上,这个年轻人会干事,又有真材实料,只要过上十年绝对可以让任何对手在下手前先称量一下是不是值得。

“老弟啊!哥哥可就指望你了,快点升官吧!”杨瑾臣无奈稻道,对于这个合作伙伴他可真是有些无奈,自己的实力根本无足轻重只能在人发迹前结交一番搭搭顺风船,这还要看人家有没有这个良心,不过以他的观察来看,王伯良还没有过河拆桥的意思,反倒是更讲信义。

对于杨瑾臣不知道是不是内心真正想法的祝愿,王伯良也只是轻笑一声。在晚清的官场上混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就算是死去的曾国藩与现在还活着的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实力派的领袖人物而言也是谨小慎微,更何况他这个连爬虫都算不上的新人?尤其是他出仕的身份是个谁都不放在眼中的“洋翰林”,连当年的左宗棠都不如,他可不会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手段比左宗棠还要厉害——出身会决定最后的成就,但是在初入官场的十来年里毫无疑问科举出身越高对仕途发展的影响就越好。

王伯良的举人身份是朝廷赏赐的,可不是自己凭本事一步步考上来的,人家正统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和官员对此可并不认同,甚至是有深恶痛绝之感,更何况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与洋人沾边的政治地位天生就比别人矮一头。虽说王伯良对建立在科举体制上的官品升迁并不是太过看重,相比之下他更看重的是掌握一支军队,只是连他自己都觉得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太过超前,作为根本不能放弃但在科举上谋求更好的仕途出身这是在眼下必须要做的。正是因为如此,王伯良也不认为自己在获取真正的科举出身之前,在政治地位上能够有多大的进展,杨瑾臣的祝愿多半还是要落空的。

王伯良将家属全部迁住天津这是向李鸿章请了假的,周盛传也早就知晓所以给了半个月的假来让他安家,本来他还想趁着这段时间秘密前往北京给吴嘉善来个釜底抽薪迫使其回国的现在也用不着了,这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放松下来陪伴家人。父亲去世的早全赖叔叔一家抚养他们兄弟四人,虽说当年叔叔为了节省家用将王伯良送出洋留学,但王伯良却没有忌恨他,在别人眼中九死一生的出洋留学对他而言更像是度假,后来王季良出洋也是他要求的,王道平本身就要养活这么多人,二弟和四弟还能够读书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话说长兄如父,这就话更适合王仲良,王伯良九岁出洋现在归家前后快九年的时间,倒是王仲良担负起教育弟弟王叔良的责任。也许是因为长久的分离,这使得他们对王伯良都显得非常陌生,半个月的时间虽然不短却也无法消除这种隔膜,王伯良也并不在乎只是更多的观察自己的两个弟弟品学如何——当年招收第三批留美幼童时,他只写信让叔叔将王季良送出洋,仲良和叔良则是上私塾走科举的道路,尽管他知道历史的大势是如何走向,但他依旧不敢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连他自己都打算回国继续考科举,安排自己的两个弟弟去考科举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王伯良终究还是没有休满半个月的假期,在面见李鸿章一次之后便前往小站盛军军营去履职赴任。这一次任职与上次全然不同,亲卫营可以说是李鸿章私兵中的私兵,没有人能够左右他对亲卫营将领的任命,而王伯良当时回国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的政治地位,那次任职只能说是老李给他找了个差事边干边等朝廷的最终结果。现在他去盛军赴任就完全不同了,虽然出身不是那么坚实,但在军队中这样的出身已经足够用了,最重要的他的一身军事技能也有了用武之地。

同治九年(1870年)奠津教案英法美兵舰集结大沽口,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之后周盛传部盛字军九千余人由临汾调往天津驻扎在青县马厂,光绪元年(1875年)改驻潦水套。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鸿章便提出在天津附近修一座新城,从同治十二年开始用了一年多时间便修成了新城,并且还在次年修建了马厂到新城的道路“新马大道”,以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在新马大道上设立驿站。盛字军移屯潦水套之后周边荒无人烟商贩绝迹,兵勇日常购物要跑到数十里之外,所以盛军便建了一座新的城镇“新农镇”,因为这座新镇抵触第五个驿站从兵勇到当地人便惯称“小站”,原本的“新农镇”也几乎被人遗忘,直接称之为小站镇。

对于小站这个地方,只要稍微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其心存畏惧之感,后世鼎鼎大名的“北洋系”的发迹之所就在小站,现在“北洋”就已经非常有名了,但王伯良却知道用不了三十年袁世凯的“北洋”远比现在更加厉害三分。王伯良也是后来在亲卫营的时候才知道小站练兵早就有了,当然不是袁大头所练的“新军”,而是周盛传在这里驻屯练兵,而且军队规模也是极为庞大——周盛传的盛字军是李鸿章的嫡系中坚,又是驻扎在天津这样的险要之地,在当年淮军也被部分裁撤的环境下,盛字军却一直都在处于扩充阶段,并且军制也不同于其他淮军,它使用的绿营兵建制,每营兵勇数量多达一千四百人左右,后来在移屯练兵中有所修改,但盛字军总体数量一直都维持在两万以上。

李鸿章早先便以交代过,周盛传从他这里挖走王伯良也是要受重用的——盛字军是驻屯军,除了军队原有的防务功能之外,更有治理一方的职责,在青县马厂和现在的小站,盛字军架桥修路、屯垦开荒、构筑国防军事设施全部都涉及到了。王伯良过去不可能担当这些工作,周盛传许给他的职务是正营帮带,是直属周盛传的两个正营其一,其实就是周盛传的亲兵营——盛正营和传正营。这是两个按照绿营兵建制用现代武器武装起来的两个大营,武器装备自然是比不上李鸿章的两个亲卫营,但在国内来看也绝对是难能可贵了,这还是沾了天津机器局的光。

同是执掌一营的兵力,在王伯良看来在盛军中发展远比李鸿章的亲卫营要强得多,除了管理的军队更多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没有这么多牵绊。李鸿章需要他的亲卫营绝对忠诚,军中的各级将领都是他的亲信,像王伯良这样空降下来的军事主官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个个都如同大爷一般难伺候;而周盛传的盛军这种情况就好得多,周盛传在淮军中颇有治军声名,况且他把王伯良挖来就是为了训练新式军队——也许周盛传心中的真实想法是所谓的“新式军队”,更多的是自己的军队在接受现代化武装后,如何将这些武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王伯良一到小站便受到了周盛传的热情接待,除了亲自带他去小站兵营中走了一圈之外,更是在晚间召集了数位盛军中的高级将领为他接风洗尘。在席间王伯良才知道周盛传肯许诺给自己一个正营帮带是因为原先的盛正营的胡光华因身体不适早在年初告老还乡了,早先李鸿章与王伯良谈话时就曾无意说过盛军的诸多主要将领年龄都在四十以上,甚至有的都五十多了,对于这样老化的军官层老李可谓是“忧心忡忡”,不仅是盛字军如此,淮军系统内普遍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老李同意王伯良去盛字军也是不想改善这种局面,正巧赶上让王伯良接替胡光华的空缺。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帝国黎明最新章节 | 帝国黎明全文阅读 | 帝国黎明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