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志1:双龙记 第26章 阴阳五行论(1)

作者 : 青斗

在杨开对药物基本熟悉和记熟了几百首药方后,林芳开始了着重对杨开在医理上的教习。且在母子问答之间,彼此感悟。

杨开问道:"娘,这阴阳之义何解?"

林芳读遍诸子百家,且用功尤深,又得了阐释医道精义的《大医要术》,更是别有体会,于是说道:"明阴阳之义,先明道。道者,理也。世界之起始,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出而万物成。道也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两仪和二,便是由道而化生的阴阳,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两面属性。道生万物,阴**之。世间所谓的修道得道,以及你现在习悟的医道,无不在是求得那个最本始的道理。这个道字,在不同的学说中又有不同的叫法。释家称佛。佛是追求智慧的意思,也是求得道的本义,明了事物的本源。佛家讲空生万物,万物皆空。空是什么?就是那个无极,就是道。佛家不讲阴阳,直指本义,奔那个空去了。道者,亦佛亦上帝!万物一理,便是如此了。万物从哪里来?就是这个道化生来的。你外公外婆信奉佛法,却始终参悟不了这个空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得不了那个道去。那些道行浅的出家人也莫不如此。"

杨开点头道:"道理道理,原就是事物最本始的那个道理!"

林芳应道"不错,就是这个道理。道明白了,再说阴阳。《内经素问》已是说得明白。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道生化万物之际,由阴阳开始,是造化之源,变化之端,神明始生。所以万事万物便都具有了两面性。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有日月,地有男女,物有两端。阴静阳躁,阴杀阳藏。阳化气,阴成形。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扩展无穷。阴阳之道,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在乎平衡,是谓"阴平阳秘"。又互根互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古之圣贤定以阴阳之义,概括了天地万物最本始的道理和变化的法则,纵使后世之人有了对自然万物新的理解和用了新的词语来表明,也自没有阴阳这二字说得明白。五行之义亦然!"

杨开道:"阴阳之义既然涵盖了自然万物本始的道理和变化的法则,后世之人何以又再换了其它的词语来表明,岂不麻烦?"

林芳笑道:"阴阳之义太大了,后世之人不能全理解的,总要具体的划分去。便自远离了阴阳本义。原始的东西,对后世之人来说,可能就是落后的。逐本求末了!药王孙思邈的《大医要术》讲的就是阴阳五行之道中医道的奥妙-天人之道!"

杨开有所悟道:"看来最原始的,才是最有道理的。也是最为人们忽略的,可惜了后世那些聪明人!所以《素问》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林芳道:"是啊!明阴阳之道,可掌生死之大事!诸般医书你读得也差不多了,就说说医理中的阴阳罢。"

杨开道:"医者医人,人与自然中的阴阳之道皆是一理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且如以阴阳为总纲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得阴阳,医理虽是变化万千,也是思之过半了。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寒者热之。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热者寒之。阴阳偏衰者,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互助而已。治法上当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药性中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寒、热、温、凉这"四气"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升降浮沉中,升浮为阳,沉降为阴。如此以药物相应治之,自可阴阳调合。"

"说得还不错!"林芳点了一下头,接着说道:"再说说五行罢。《左传》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中说得更是明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所资生,是为人用"。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为了更加准确地认识和了解万事万物之性,在阴阳的基础上,对自然万物又划分了五行的属性。除了金木水火土具体物质的本身外,最重要的是指它更广泛的五行之性。木性曲直,但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作用或事物,皆归属于木。火性炎上。但凡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但凡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但凡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金。水性润下,但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皆归属于水。且记,这不是简单的归类,而是古代的圣贤们对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之性的最为广泛和精确的总结。"

"以方位论,日出东方为木,南方炎热为火,日落于西方为金,北方寒冷为水,土载万物居其中。自然的变化便是五行的生克制化,顺则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逆则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类经图翼》云: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也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辟如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如火克金,"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所以"克我"者为水。这是五行中正常的克制。异常的克制便是乘侮了。如木过于强盛,克土太过,称"木乘土"。因其过于强盛,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

林芳随后道:"开儿,你且再说说五行与人体的关系罢。"

杨开道:"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之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炎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生化万物,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合金性,故以肺属金。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林芳道:"不仅如此,还要明白五行对应的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再对应以自然界中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触类旁通,将万物中的阴阳五行收在心中,合以医道,真的是可达大医之道了。这是医道的基础,不可不知。"

林芳接着说道:"阴阳五行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最直接、最本始的方法。而古代的圣贤们为了世人能对这个世界认识得更加明白,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又具体的发明出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收尽了自然万物的运化规律,直观的表达出来。易家高手,卜卦之验,是如鬼神之占。然则,易者意也,几人能解!虽然大道是相通的,也是天机难测,又有几人之智能参悟得明白。《大医习业》有云: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这些学问,都是探求天道的途径,天道一解,医道自通。"

杨开听到这里,说道:"娘,若是直接明白了那个大道,也自一通百通了罢。"

林芳闻之一怔之下,笑道:"开儿说得是呢!"想起昔日那个道士玄真子,倘若真带了杨开去日后修真得了道,诸般术法,又习之何来。林芳不免生出了些许遗憾。

林芳讲解了一番,最后问道:"娘说的这些,你可是听得明白?"

杨开坐在那里,已是有些倦意,打了个哈欠道:"明白,只是让娘再理顺一遍罢了。"

林芳闻之一笑道:"明白就好!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即做良医,必做大医。大医之极者,是为天医!天上地下,将无病不治了!"

杨开困得双眼已是睁不开了,嘟囔了一句道:"娘,那个天医孩儿可能做不来,就做成个神医罢!"说完,再也坚持不住,倒头睡去。

林芳见了,尤是心疼,摇头苦笑一声,为杨开盖好了被子,这才掩门离去。

林芳回到卧室,杨文早已睡了。此时被林芳上床的动静扰醒,一把搂过来,不愿道:"过了三更才回来,你这个师傅教得倒是辛苦,可忘了还有我这个丈夫吗?"

林芳道:"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一个小账房也就做到天了,我可指望着开儿日后为我争脸面呢!没有个真正的师父领着学,自家不用尽了功夫哪里能成事的。况且书本上的东西自家都学不来,日后何以讨教师父去。真正的师父,是教弟子书本之外的东西。"

杨文被妻子抢白了一回,不情愿地"哼"了一声,松开了手臂,倒于一边睡去。

林芳轻微叹息了一声,依偎在杨文身边,感觉对杨文实是有些愧疚。自夫妇二人成婚后怀上孩子以来,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杨开身上。并且自己也失去了部分本应该属于夫妇之间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一切并未令林芳感到后悔,自己在为杨家培养一个日后的医中圣手,那才是最自豪的事情。七年的时间过去了,为了一个孩子还不可测的将来,终日教子习医辨药,一般人或早已松懈,激情不再。而对林芳来说,则是兴趣愈大,因为她对自己,也是对杨开充满了信心。

这日,杨开读了一会医书后,放下手中的书卷,站起身来慨叹一声道:"遍视天下,皆是可怜之人!"

正在旁边整理书籍的林芳闻之,抬头讶道:"我儿何出此言?"

杨开道:"我看世人无论贵贱贫富,皆难逃生老病死,尤以病患之苦为甚,便是天大的富贵也换不得一条命去。说起来实是可怜!"

林芳笑道:"我儿却是有了大慈恻隐之心呢,行医济世之功德,先由此志开始。"

"娘!"杨开道:"儿已经读了这么多的医书了,何时才能为人诊治病去?"

林芳道:"生死是人之大事,多在医家掌控之中,未精医道,何敢言于诊治病人。你父亲对我说过,你爷爷生前是朝廷中太医院中的太医,曾有言:若为医者,必读十年之书,临三年之诊,谙熟医理,方可为人治病。你这才读了几年医书,并且也刚刚初习诊法。那般望、闻、问、切之术,不是从书里就能直接学来的。你现在尚小,且将诸般医书读透了再说罢。"

杨开道:"娘,书里记载的那些名医,多是师从良医之后,才有所作为。孩儿如何能拜上一位良医去?"

林芳道:"我和你父已商量过了,待过几年,诸般医书读得差不多了,再将诊法多少领悟了些,必为你找一个师父的。否则书上的东西自家还未能弄明白,即便寻了个师父去,也只能教授你些无根的本事,日后成不得大家。以一方一术混得个清闲自在,不是娘的期望。莒县一地暂无名医,只有那家安顺堂算是有点模样,每日里能有几个病人。且又不能将你送到外地去。所以,到时候你先去安顺堂拜那郎中王成顺为师。实际接触些病人,将先前所学有个试武之地。几年之后,再行为你另寻一位当世的名医大家,以你的基础,当不用十年八年长远的去学了,有个三五年,只要那师父肯教你,他的毕生本事,你一定会习来的。这就是娘在怀你时准备和幼时就开始教习医药的好处。"

《大医要术》载:弃术论道,凡人不解;弃道论术,圣手难成!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医林志1:双龙记最新章节 | 医林志1:双龙记全文阅读 | 医林志1:双龙记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