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志1:双龙记 第27章 阴阳五行论(2)

作者 : 青斗

杨开每读此语,尤自有所感悟。偶又复读《黄帝内经》中"人身自有大药"一句时,恍悟道:"是了。我杨家世传的续命丹,是以野生山参为主药,参性大补元气。这续命丹大补元气的同时,更是能搜尽和激发出重危病人的残存精气,支撑性命于一时。《内经》所谓,人身自有大药,当是人体中潜藏的精气神了,也是真气、元气。部分草木之性,便是能激发出这种潜伏的人身元气、真气,以驱逐病气,这就是一部分中药能治病的真正意义所在。"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人身有小病不治,令其自愈,往往相当于请到了一个中等水平医生的治疗,比那般庸医胡乱下药要好许多。人体本身便有抗病的能力,这就是人身的大药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充足,人便不易得病。"

杨开又摊开那半部《大医要术》读道:"世无灵丹妙药,但以万物为药,运用得当,适症应时,皆可为灵药。中病之药,便是妙药、奇药,参与草芥同价也!"

"此语甚妙!"杨开兴奋地击掌道。

《大医要术》详尽天人之理,尽阐阴阳五行之论,全释医道本义。是为医者,不仅是识药辩脉知方就能疗疾的,那是下工。上工者,必知阴阳之达变,识五行之妙用,方为全能之大医。略知疾病前因后果的中工已是难至,古今上工者又有几人呢!医道难为,便是如此了。故孙真人遗下这部《大医要术》,是为后世医者明医之明灯。然,经渡有缘人,也不是谁人得之就能修悟得了的。

半部《大医要术》杨开已是背诵下来,其奥理深义杨开还未能甚解,但是隐感这半部书中所承载的似乎就是自己日后甚至于是一生所要追求个明白的东西。可惜只有半部《大医要术》,另半部记得昔日赠送此书的那道士玄真子说过,送给祁门的汪机汪省之了,那人想必也是一位不同一般的医家了,否则那玄真子不全将另半部《大医要术》送于他的。若得下半部,当是要以这上半部去换过来才行。未能得阅的另半部《大医要术》从此在杨开心中留下了念头,想着日后必要寻着那汪机易过后半部来。

诸般医书中,杨开先是广泛地涉猎,然后再重点去读去感悟母亲为自己精心挑选出的部分,有的经文虽是不能读得懂些,也自不求甚解,但在此先有个印象。而后在读其它的经文时,偶然间触类旁通,也自欣慰。读得倦时,将书卷一丢,跑去外面玩耍。林芳倒也不刻意的去管教,任其自去。

这杨开在娘胎中便感受母教,天生聪颖,幼读诸般医书,待读得多些,自家便免不得生出些许的疑问来。辟如那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还有那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都是人体中有名有实之物。唯那六腑中的三焦则"有名而无实",凡指膈上为上焦,膈下至脐为中焦,脐下为下焦。杨开不明古人何以知三焦之所在,且列入六腑之中。

杨文又对杨开母子说过,昔日曾随父杨简借太医之便去刑场验因犯重罪斩首的尸体,也不曾寻得个三焦所在,便是那满医书中罗列的十二经脉和那奇经八脉,也未曾辨得出一条来。皆似虚存人体之内,但显象于外。《素问六节藏象论》便是指此。

杨开心中充满了各种疑惑:"不曾眼见的三焦经脉,古人是怎么发现的?或者说有是穴便有是经脉吗?还有那重要的魂魄、神气、真气、元气,以及各种脏腑之气,都是不可见的,却又是真正存在着的。难道说是人身中还另有一个有别于血肉之躯的系统存在吗?"

这些疑问,的确令还尚在年幼的杨开迷惑不已。

在杨开十二岁上的时候,由林东出面,请了个中人为介绍,备下重礼引杨开拜城里安顺堂的坐堂医生王成顺为师。杨开开始了真正的接触病人。林芳如此安排,就是给杨开一个实际临诊的机会。莒县一地,虽是有几家药铺和几位坐堂医家,但皆为平庸之辈。安顺堂的王安顺在这些人里头算是个好手了。周围十里八乡的病家,家贫又走不得远道的,病之轻重,是死是活的多来交付给了王成顺的安顺堂。所以安顺堂的生意虽是称不上多好,却也是闲不下来的。有此依仗,王成顺也自收了些名利。否则林芳也不会将杨开送来拜师学艺的。

那安顺堂在城东,临街的两间铺面,一间是诊室,放着着一张木桌子,上摆有诊脉的小枕,和写处方的笔墨纸砚,甚是简单。旁边置有几条长凳,供待诊病家候诊之用。在正面墙壁上,供奉有药王孙思邈的画像。隔壁的房间是药房,摆有两架药橱,几百种常用的中药装在里面。后面是一处院落,居家住所。

这药铺、医馆内供奉药王,多以药王孙思邈为先。也有供奉韦慈藏、葛洪、邳彤的。不一而论。

却说那王成顺的安顺堂除了他叔侄二人已是有了个学徒叫做李千的,来了有三年了。李千长杨开两岁,也是个本份人家的孩子。只是家境贫寒,父亲李生与人做杂工度日。或是那平民百姓做惯了,在李家几百年的族谱里竟然没有一个有大出息的。到了李千这一代,仍旧延续着艰苦奋斗的作风。还好李千有个叔叔叫李同的,是个争不得功名又不愿舍下清高的落迫秀才,闲里教李千识了些字,不曾落得个文盲去。

那秀才李同倒是有些见识,曾对其兄李生道:"李千这孩子逐渐长大了,你我这辈子功名无成,不能再叫李千将来混至我们这般模样,人前说话先自短了气去。欲叫他去谋个营生,却又出不起这个本钱。不若令他学成个将来糊口的手艺罢了。城里安顺堂的王成顺与我是旧识,我抹下脸皮讨个人情,叫李千去那里做个学徒罢。那王成顺虽是算不得个名医,却也能混出温饱来。李千日后能以此讨口饭吃饿不死他也就罢了。"

李生随后备了份礼物,由李同拎了带着李千来到了安顺堂见了王成顺。说明来意后,即叫李千叩头拜师,也不管那王成顺愿意不。而后李秀才哈哈一笑,袖子一挥,竟自去了。那王成顺强却不得,只好不甚情愿地将李千收下了,也是想令李千做些杂活,日后知难而退。杨开与李千不同,是请了人做中备了厚礼来的。是个真正的来学习医术的徒弟。李千则是个徒工罢了。

李千自是不得王成顺、王民叔侄的待见,说是来做学徒,实际上是个杂工罢了。也是旧时风俗,有手艺的师傅们,收下个徒弟先要考考他的意志,做几年苦工再说,自家的本事是不能轻易的传授给人的,免得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同时也是在磨练徒弟的性子,能不能忍的,否则也不能静下心来学成真本事去。此法虽是能最后挑选出好徒弟来,有时却也能误了人的。

也是那李千是一个强拜师的徒弟,王成顺不是要真心要收下他的,碍于那李同的面子罢了。收留了一个不付工钱的工人而已。如此一来,本是内向的李千,愈是沉默寡言起来。每日里本是王民的杂活都由他一人做了去,也是认为学徒如此,不曾有得半点怨言。便是有病家来求诊,那王成顺查色按脉,处方遣药,李千得了机会站在旁边来看,也自看不出所以然来。空费了些岁月去。

只是做活的过程中,辟如晒药、碾药等接触药物的工作中,令李千认识了安顺堂的大部分药物。闲里又去药橱旁按名识药,心中记下,好歹学了些东西来。

不过最能触动李千并且令他感到震惊和改变他人生的的一件事,就是第一次见到王成顺施了一回针术。

一日,有病家捂着腮痛苦地来到安顺堂,说是牙疼。王成顺诊过之后,持了一针,竟自在病人耳前侧刺了一针,留针稍许,竟令其痛全消。这着实令李千惊讶不已。小小的一根细针,却有如此奇异的神效。于是专心留意起王成顺叔侄在针灸上的治疗来。虽无人来特意地教他,他便自在旁边留心地看着。时候久了,便从王成顺、王民叔侄的话语中知道了人身是有一种叫做经络的东西,而经络上又布列着一些穴位。针是要刺在那些穴位上的,可治疗相应的疾病。李千于是兴趣大增。

对学习针术的渴望,李千一日壮着胆子向王成顺讨借针灸书来看。

那王成顺冷冷地道:"你那叔叔李秀才虽是荐了你来,且将手中的活计做明白了就行了,这东西你学不来的。日后但能成为一个辨得药的药工就是了。"

李千听了,暗里一叹,便不再言语。也是王成顺的那句蔑视人的话深深地刺激了李千,令其无地自容之余,生出了一种学成本事待日后出人头地的念头。偶得闲时,便于王成顺的桌子上翻阅一些医书里关于针法经络方面的内容来看。好在李千在安顺堂手脚还算勤快,并没有真正的讨人厌去,他私下翻阅医书,王成顺也未刻意的去阻止,李千只是不能将那些医书拿回家中去看罢了。不过王成顺所存的针灸方面的书籍很少,又多放在自己的书房中,诊室里的多是药物方脉书,未能令李千系统的了解经络和针法。

三年下来,李千虽是认遍了安顺堂的几百味药物,但是他自家喜欢的针灸却没有太大的进步。甚至于十二经脉的都未曾见到。

这个时候,杨开的到来,令李千找到了一个能说话的伙伴。也是二人年龄相仿,又有师兄弟之称,便自要好起来,仅仅十多天,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谈话中,杨开知道李千对针法感兴趣,却无相关的医书来看,于是将《内经》中所载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的经文抄录了一份与了李千。

那十二经脉是:

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心少阴之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肾足少阴之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胆足少阳之脉,足厥阴肝经之脉。

奇经八脉为: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李千见了这些经文,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感激地收了。以前在王成顺叔侄身侧,仅闻得部分经脉穴位之名,便是在王成顺诊案上的医书里所获取的针灸知识也是极少。也是那王成顺主要务于方药,粗略针法而已。日后成为一代针灸大家的李千,将杨开亲自抄录送与他的这数纸经脉经文,珍惜之极,收藏终生。

仅仅过了数日,早晚吟诵,李千便将这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经文倒背如流。世间大凡对某种术艺有所成者,首先必须要有极大的兴趣才可。

杨开偶然闻得李千已是将那经脉的《内经》熟悉地背诵下来,自对李千生出敬佩之意。回到家里,索性从自己的医书中挑出了《内经灵枢经》和钱乙的《针灸甲乙经》。第二天到了安顺堂后,私下送与李千。

李千见状,感激之余,却是不敢受。说道:"师弟抄录经络经文与我,已是感激不尽,如何再敢接这等珍贵的医书!"

杨开道:"师兄莫要客气!书送与有用之人,才是那著书者的本意。这两部医书我暂时用不着的,日后让我那做生意的舅舅出门时再为我购买回来就是了。师兄既有志独修针法,少了针灸书怎能成。况且一部《黄帝内经》,讲述针道的《灵枢经》便占了一半去。可见古人尤重针道。针法快捷,简便廉效,修成此道,一针独可走天下。我们是朋友罢,这两部书就算我借与你的,读透了再还我就是了。"

李千听了,激动地道:"师弟对我之恩,无以言报,日后必以所成相酬。"

杨开笑道:"这样最好!"

两个孩子倒也惺惺相惜。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医林志1:双龙记最新章节 | 医林志1:双龙记全文阅读 | 医林志1:双龙记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