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前世约了你 石门坎奇葩

作者 : 黄成松

石门坎奇葩

那个盛夏的八月,我们一行兄弟驾着牛车,唱着歌,像凯旋的战士,一路高歌到了石头家的门口。我从石头家回来后,给云梓说起这个事情。云梓听了我们驾着牛车唱着《东方红》的典故,笑弯了腰。她觉得那太新奇了。云梓自小生活在城里,是从来没有在哪里见到过这种事情的。

云梓说,以前只听我女乃女乃讲,我家老家石门坎有牛车队,有马帮,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没想到现实中居然还有牛车存在啊。

我道,你的故乡石门坎,其实跟石头家的箐口一样是很边远的地方,那里也在用牛车,而且石门坎的牛车,跟石门坎的名头一样,也是光耀海内外的啊。只是你父母被城市化了,你又从来没有回家去看过,所以你就会觉得新奇。

石门坎是云梓的故乡,大约在她爷爷辈的时候,云梓的家族就居住在这块神圣的充满传奇的土地上。这个普通的西南小村,却有着“海外天国”的雅号,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传奇部落”,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个有着“中国石门坎”的专有称号的小村落,引起了我的注视,在那历史的风尘中,让我的心为之牵动。

所以,这里要说说中国石门坎这块地球上的东方文化奇葩了。中国石门坎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富文化传奇色彩的一个村落,这个地方位于贵州黔西北威宁县的西部苗疆,处于川滇黔三省的交界地带,这是一方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的热土。是在西学东渐影响下,在东西方文化、本土与世界文化交融而产生的一朵璀璨之花。

从上个世纪初到四十年代,这里产生了许多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观:

创造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

兴建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学;

兴建中国第一所双语教学学校,开中国近代男女同校的先河;

倡导民间体育运动,成为贵州足球的摇篮;

发育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管辖川黔地区100余所学校和机构;

成为中国境内首次发现和报告地氟病的地点;

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麻疯病院,给饱受摧残的麻疯病患者以人道主义关怀;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平民医院。

上个世纪早期,外国邮件和汇款只须写上“中国石门坎”,便可直接寄达这一切源于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传教士。上世纪初,柏格理来到这里,以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融入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直至为抢救身患伤寒的学校师生染病死于石门坎。今天石门坎柏格墓地上立着嵌有世界上唯一用英、汉、苗三种文字雕刻的墓碑,也成为文明交融的一道独特风景。

柏格理是大不列颠人,他早年毕业于一家教会学校。牧师给他们说:你们要到世界各地去,传授耶稣基督的福音。于是他带着几卷本福音书,带着《圣经》踏上了东渡中国的道路。那年,柏格理22岁。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出大西洋,过地中海,下红海,穿越茫茫印度洋,转道阿拉伯海,停留西亚,再东进,过南亚,过孟加拉湾,来到危险重重的马六甲海峡,到南海,沿海北上,终于到达上海,来到了古老的中国。

这个自小就喜欢中国文化的年轻人,一来到中国黄浦江上的上海滩,到处看到的都是长辫子,感觉很是新奇,于是也去买了根假发戴上,成为一个戴着辫子却穿西装的洋怪物,常常惹得过路人大笑不已。

柏格理来到中国后,首先进了上海英租界的一家外语学校学中文。毕业后,柏格理来到了西南重镇昭通,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之后辗转各地,最后落脚于贵州威宁石门坎,直到在这里病痛死去。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带着他的一腔赤诚,在那里把文化和科学播撒,把智慧和知识演绎,帮助数十万人摆月兑蒙昧,走出贫困,培养出了一代代民族精英,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好多个第一。如:培养出了世界史上的第一个苗族博士;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平民医院;开办了中国的第一个麻风病院;成为中国最早掀起乡村运动建设的地区之一。

在沧桑古老的《威宁县志》中,有一篇有关柏格理的小传:

“先生本英籍,按欧文姓氏,与荫穆宠腊而得译音相近。少禀家箴,恭承天命,甫弱冠即渡海东来,更汉文为柏格里,字明星,能操各种文言,服习起居,随处与人从同,登场讲演,善于献身说法,听者每觉兴致勃勃,咸无不深省,足令惰者起而懦者兴,恶者胆寒而悲者慰。至其热心毅力,不避艰险;金沙江外,举凡障雨蛮烟,荒冷之区,靡弗足迹殆遍。土人爱而亲曰:赫甲家。都邑乡里之间,妇孺皆知其名;先生和气迎人,既孩提亦爱戴,尝酣卧抱中而情深不忍去诸怀抱者,至若老成。人受熏陶,莫不曰先生能以福音生人,不啻保罗再现于今,心悦诚服,有如知己。前清丁未,曾传教于冷米寨,迭遭围困,濒于危绝,当道本欲依法惩凶,而先生反数为之缓颊,且泣曰:敌真理之徒,实不知基督福音,使果知之,方服从之不暇,何排拆之有。先生诚能动物,士大夫争相识之。其待教士,忧乐与共,恳挚之清,甚于家人父子。自辟石门,博精孹划,苗人呼之曰“堪德”(克垒勤)。先生为之创文字,译经籍,建堂设校,一片荒地,竟至崇牖栉比,别有天地,先生之心力瘁矣。客秋一痛长眠,就山窀穸。今石部集封碑,问之于予,因举所知而笔之。铭曰:“唯我先生,辟开石门,传宣圣道。觉牖斯民;若时雨降,勃然苗兴,天人喜爱,万世流馨”。

这篇小传大约是柏格里的弟子们在恩师谢世后为师父所作的祭文,简要概述了这个有着“西方十大传教士”之称的柏格里的一生。

在柏格里去世近一个世纪以后,柏格里和他的石门坎,他的传道生涯才渐渐的为人们所知,这个寂寞了很多年的圣贤,又重新被人们提及。

我还记得当初云梓说起她的老家是石门坎的时候,我就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我激动的问:

“真的吗,你家就是石门坎的啊,快告诉我,那里还有没有教堂,还有没有游泳池,足球场的?有没有当年柏格理在那里办学校时留下的遗迹的。”

云梓没想到我会对她的家乡如此感兴趣,而且竟然问了些她听了模头不知的事情,于是她有些不解的问:

“你知道石门坎?你去过石门坎?什么教堂,游泳池,足球场啊,哪个时代的事情,没有听说过啊。”

“石门坎啊,谁不知道啊,那里被誉为‘海外天国’和‘贵州足球的摇篮’,你不知道么。”

云梓摇头,道:

“不知道呢,我的家乡虽然是在那里,可是我家已经搬出了几十年了。想不到这地方居然这样牛。你说的这些在哪儿看到的啊。”

“在地方志或者报端,我第一次知道你们石门坎,是因为足球。我以前喜欢踢足球,经常看一些有关足球的体育新闻,在一篇介绍贵州足球的文章里,看到石门坎居然是贵州最早的足球运动发源地,所以特别感兴趣。”

“哦,石门坎是这样的啊,我小时候只是听我妈说那里很穷,好多人都还穿不上衣服,有的人家连房子都修不起呢。”

“唉,今非昔比啊。石门坎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初,那时候,从那里走出了好多民族精英,其中就有蒋介石特别器重的朱焕章。朱焕章是华西大学的高才生,在华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来观礼的蒋介石认为朱焕章代表毕业生的发言“语言通俗,道理深奥”,希望他留在重庆绥靖公署工作。结果他居然拒绝了,一心回家去种田。石门坎牛人太多了。”

“啊,还有些呢,你再给我讲讲。”云梓睁大眼睛。

“呵呵,多啦。上世纪20-40年代,石门坎迈入博士时代,出现了吴性纯,杨汉先等苗族精英。传教士和成长起来的苗族精英在石门坎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行动,兴学校,设医院,搞体育盛会,与东部平原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知识分子在定县主持的乡村运动遥相呼应,一东一西,掀起了中国乡村运动的热潮,成为中国乡村运动史上不可抹杀的一笔,永载史册。”

1985年,刚刚上任贵州省委书记不久的**,一去贵州就像当地干部打听石门坎的情况,还向当地人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1904年,一个名叫柏格理的英国人来到了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的一个名叫石门坎的小村,那是一个非常贫穷、荒凉的地方。他带来投资,就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学校,修起了足球场,还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用英文字母仿拼当地的老苗文,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样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的学生。后来,一场瘟疫,当地的百姓都逃走了,他却留下来呵护他可爱的中国学生。最后,瘟疫夺走了他的生命。柏格理去了,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村里,留下了他的一个坟墓,留下了他培育出来的一代中华精英……柏格理用实践告诉人们: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可以在贫困的落后地区,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在那马驼牛拉的动荡岁月,柏格理硬是在茅塞未开的石门坎开创了一片天地,用骡马,用牛车,驮来西方文明,拉来现代化乡镇,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当我说起这些的时候,云梓是一直是那种很好奇的眼神,半信半疑的。她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家乡会如此牛气冲天。扒开历史的层层云雾,来到这乌蒙山系中的小村落,谁会想象得到,这里,在一个半甲子以前,人文荟萃,精英群集,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人类文明?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谁在前世约了你最新章节 | 谁在前世约了你全文阅读 | 谁在前世约了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