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前世约了你 海外天国

作者 : 黄成松

海外天国

被称为“海外天国”的石门坎,最早被人们发现是在一本由英国人主编的小书里。那是一本叫做《未知的中国》的书,关于中国西南的部分,撰稿人硬是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专门介绍石门坎。西南有很多在地球上气焰嚣张的地方,如香格里拉、玉龙雪山、云南滇池,贵州黄果树,四川九寨沟都江堰,还有闻名世界的蜀绣,但是,这些著名的词语通通都没有受到那家外媒的关注,那家外媒就唯独只对石门坎情有独钟。这实在是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这本书,石门坎这块失落的文明又被人们记起。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柏格理和他的同伴们来到西南重镇昭通,他们除了看见了高原“残阳如血,苍山如海”的壮丽景致外,他们还看到了昭通城楼上血淋淋的人头和城里面胆小而贫苦的人们。那时候,气息奄奄的满清王朝也是日薄西山,气候将近,但还在做垂死的挣扎,四处镇压自己的人民,四处搜罗那些反清志士,进行暗杀。柏格理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他伟大的传教生涯。

柏格理在自己的传道中,发现苗族是一个最苦难的民族,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生病找不到钱医治,经常受到其他民族欺负,他就准备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苗族身上。他是要“培养他们的认知,已达到民族自立自尊。”在后人的描述中,柏格理“不避艰险,不惮辛苦,爱护苗民,无微不至。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柏格里穿苗族衣服,走遍每个村寨,他从不骑马、坐滑竿,吃的是苦荞粑粑和炒燕麦面粉,旅途中跟苗族人一起睡草堆,或在荒郊野外躺在蓑衣上过夜,他爱运动,喜欢跟小女圭女圭打雪仗。被苗人称为“苗王”的柏格里,如同一位过世的家人。

“高山深壑,西南一隅。门坎前潺潺流水风韵如画,山腰里琅琅书声斯文似曲。兴学欲洁净人类之心灵,教育可开启智慧之门窗;钟情于此者心善美,绩效卓著者功夫深。恭逢庆典,兴学百年;万民欢呼,群山腾跃。鸿儒聚首,赞柏格理开垦知识荒漠;名家盈室,赏传教士培育文化绿洲。一代豪杰,百世芳名。拂拭埃尘,寻访足音。追溯百年,此地荒芜熊罴乐园。蛮烟瘴雨,人迹罕至;灵秀淑女,空待闺中。伯格理获此,爱如珍宝,劈山建房,一往深情。体察民俗,麻衣草履,与民同饰;或藏身石窟,或与牛共寝,或冰雹砸身,或饮雪解渴,或野果充饥;对话交流,初姿态表情渐辨音节,遭遇无文字之苦;决心下定,广采辑标本详细甄别,历艰辛始创苗文。小学中学,相继兴办,世界第一张苗文报在此诞生。开先河,男女生二者同校受业;创首例,苗汉英三语共室传承。人性道德,文史数理,劳作技能,体美歌舞。邻近省县,百里之遥来此寄读;贫寒村寨,万难之中学风鼎盛。因陋就简兮,土屋土豆忧乐与共,牢记着“神与我同在”;热忱教学兮,年长年幼如饥似渴,苗民大半识字读经。八方来朝,皈依基督有了灵魂住所;四处奔波,开辟鸿蒙感受“神爱世人”。异域传教挺身为民抗争,惨遭毒打;回籍疗伤眷恋石门兴学,募得捐金。矢志育才兮,延来名师陶钧;一丝不苟兮,哺出博士根苗。男女老幼,在此同是上帝的儿子;神州大地,这里乃全民体育滥觞。游泳池虽小,山间甘泉洗涤旧风陋习;足球场堪窄,石门学生踢赢军营大兵。乡村建设,教堂学堂,纺织工厂,“福滇医院”,护士学校,疫苗预防,麻风病院,邮政代办,匠艺作坊,交通枢纽,商贾云集;公益场,推广部,试验场,垦殖部,女乃牛场,良种马,经互会,储蓄社,敬老院,孤儿院,避难所,节制会,改良会,同乐会,……。医疗全奉献,恩惠千里苗疆;垦殖推良种,拯救万户生灵。树木种遍千谷万岭,满目苍翠;路途修通十里八乡,马帮繁忙。文化教育中心,却现实业兴旺。信奉耶稣,世间没有“不可救药”,迷途知返冥顽显灵;进入石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全找不到“低人一等”。关怀我苗胞,胜之父母兄长;教化与启智,使人如坐春风。那些“迷失在山野的羔羊”啊,得到英雄的救助;无数寻觅到归宿的心灵啊,吮吸着神的温馨。构筑心灵家园,苦苦守候,柏格理“沉鱼落雁”,不愧“苗族救星”;改良民生状况,欣欣向荣,石门坎“闭月羞花”,真乃“海外天国”。君不见,岗峦沟壑犹如文化殿堂,西南乌蒙山明珠璀璨;忘不了,剩水残山仿佛现代都市,“中国石门坎”世界知名。循道公会西南苗疆教育委员会在此,西南传教办学乡村建设大本营于斯。甘当仆佣、勤奉献,开通心灵管道共同除杂草;愿做朋友、为手足,建成“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含辛茹苦,柏格理积德跬步,不愧为欧洲之十大传教士;穷乡僻壤,石门坎凸显昌盛,真乃是全球十大模范教区。百年前拓荒者之功也。流过石门的清清溪水啊,历经了这“昙花一现”的繁荣;孕育奇迹的巍巍大山啊,请再抖擞往日的“天国精神”!救治苗胞病患,不顾自身重疾。救星陨落,磐石动容山泉呜咽哀号;英豪远游,乌蒙垂首草木洒泪送行。苗民悲恸哭喊:“柏格理是我们的”,他怎能扔下我们就走?柏格理、张道惠、王树德、高志华……,讲经文、授知识、医疾病、养孤儿……。永恒记忆,不朽丰碑!创业者手植之苍松劲柏,忠实守护这份老业;开山人播种这如茵芳草,虔诚迎送每届学子。断壁残垣,大自然刻录的世纪影碟;古道台阶,造物主播放之百年故事。山风时时亲吻,警惕基石易位;骄阳每每抚模,预防历史发霉。扶困救弱者,人类楷模;潜心育人者,泰山北斗。才疏学浅兮,未能尽意;笔钝语拙兮,难表舆情。诗曰:叱石成羊神力量,西南苗疆美名扬。柏格理年年期盼,石门坎再度辉煌。知史才能辨方向,海市蜃楼不迷惘。前人功绩如明鉴,瞻望天际常思量。”

风雨沧桑,转瞬百年。这一篇赋文,是后人纪念柏格理在石门坎教授西方文化,传播基督福音,开启民智的壮丽举措而做,基本讲述了柏格理在石门坎的主要事迹,老先生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会欣慰的笑。

柏格理过世后,他的学生们谨承恩师教诲,筚路蓝缕,苦心经营,把石门坎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其中石门坎足球尤为惊天动地。

1934年,驻守昭通的西南军阀杨森,听闻石门坎的足球的威名后,便有意带领自己的足球队来模模深浅。杨森的足球队在当时的军营足球队中以“快、准、狠”的凌厉球风获得了“猛虎队”的称号,在政府和军队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多次夺魁。这个****将军妻妾成群,一生娶亲十几房,他一一编号注册,因此他的妻子们号称“金陵十二钗”。他的足球队如同他的****韵事一样威名远扬。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在石门坎足球场上,石门坎的足球队员们和这些军中之虎展开了一场潇洒而激烈的搏斗。猛虎队员们横扫足坛多年,很是看不起这些学生军,结果球赛开始不到十分钟,石门坎学生队率先攻进一球,开始让猛虎队员有些慌了。接下来的时间里,猛虎队员不敢轻敌,展开了他们的一贯球风,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企图秒杀这些学生军。然而,事与愿违,石门坎的足球不是浪得虚名,毫不费力的击退了猛虎队员的一轮轮进攻。第一场,以猛虎队的失败而结束。

****将军杨森有些生气,但他还是沉住气道:

“明天早上再继续比一场,堂堂军中猛虎队,怎么能折戟于几个黄发毛孩?”

一个队员道:“长官,石门坎足球确实名不虚传啊,你看人家战术多么的运用得恰到好处。踢球这么多年,大小比赛我们打了上百场了吧,我可是从来没有见过今天防守如此细密,进攻如此迅猛,反应如此敏捷的足球队啊。”

另外一个吃了大亏的对员也附和着道:

“是啊是啊,我的球一向是神秘叵测,向来是很少有门将能够接到我的球的,可今天神了,我连续射门6次,人家硬是给我6次都全接住了。这是一支经过专业训练的足球队啊。”

杨森沉吟道:

“你们意思是说,这里藏龙卧虎,有武林高手相助?看来我们还真得重视起来。你们今天回去总结经验,明天再战,务必获胜。”

第二天,杨森又来观战,但是,这只号称猛虎的足球队,一上场面对那些英气逼人的石门坎学生队,如同强龙遇到地头蛇,空有一生本领,竟然无法坚挺下来,整场球打得磕磕碰碰,无精打采,不一会儿就宣布告负。

杨森看了后虽然感觉没有颜面,但倒以不太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研究起这支养在深闺人未识却是惊天动地响如雷的球队来了。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不信这个邪,仗着自己的球队人多势众,于是又要求继续比试第三场。

第三场比赛开始了。杨森亲自压阵,用他昨夜研究的战术武装猛虎队,企图赢回点球,搬回点面子。连续征战三天,后援不足的石门坎足球队此时已经是疲惫不堪加上又是连续赢了人家两场,感觉不好意思再赢下去了,便放松了下来,猛虎队最终耗尽全力,勉勉强强的赢了最后一场比赛。

比赛下来后,杨森和旁人说:

“军中猛虎落石门,三场比赛勉强赢回一场,我们是颜面尽失啊。”但说归说,欣赏归欣赏,他还是把石门坎的足球队员们好好的表扬了一番,请这些把猛虎打得大气都不敢出的学生们吃饭。这诡计多端的将军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乎足球也。想在石门坎球队里挑选精英,壮大他的猛虎队的实力。

果然,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石门坎四个主力对员被他带走了。杨森亲自批示,把石门坎建成贵州足球队员培养基地。从此石门坎足球的威名不胫而走,在20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话题。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谁在前世约了你最新章节 | 谁在前世约了你全文阅读 | 谁在前世约了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