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记 第二章 君前对

作者 : 小皮瓜

“韦公公!多日不见,左腿的风湿可大好了?”朱棣正往勤政殿去,却见朱元璋的内侍太监韦贯迎面而来,便笑着打了个招呼。♀

韦贯上次见到朱棣,是去年初,当时他左腿风湿发作,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很是不便。那时朱棣入宫晋见皇上,见他行动不便,便上前探问原因,出宫后还托人给他带来了上好的祛风湿药,他服用之后,竟颇有奇效。后来朱棣去了中都讲武,还不忘嘱人按时给他送药,这一年以来,他的风湿竟不曾再发作。一番苦心,让他感激不尽。

现在他又得见朱棣,顿时心中激动,立刻上前跪下行礼。朱棣笑着扶起了他,退后一步看了看他的腿,满意地点了点头。“韦公公这是去哪儿?一脸愁容,莫非有什么烦心事?”朱棣见韦贯愁眉紧锁,出声探问。

“唉,燕王殿下,您还是先去别处转转吧。”韦贯扭头四下张望见左右无人,便悄声劝道。他亲近朱棣,自然不加隐瞒,继续说道,“皇上又与太子殿下置气了。命老奴去搬些纸张来。”

“哦?可是讨论国事?那本王确是不便入内。”朱棣眼神闪烁。

“不是,后宫有人与宫女对食,早先皇后便发现了,打了板子后,命二人悔过自新。哪知他们故态复萌,又对食而成。皇上今日正在后宫,当庭便下令将二人剥皮充草以儆效尤。可赶巧太子来给皇后请安,说了几句,皇上便龙颜大怒,着太子于勤政殿抄写大明律呢。”韦贯承朱棣的情,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详细地将这皇宫纷争告诉了朱棣。

朱棣听了。脸现担忧之色,说道:“如此本王还需劝上一劝,免得伤了皇上与太子殿下的和气。”

韦贯见朱棣明知此行不利,为了兄弟仍然坚持不退,心中不由佩服,大赞燕王友爱,躬身由衷地赞道:“燕王宽厚。♀”

“燕王晋见……”勤政殿的大门吱呀呀地被推开。朱棣英挺颀长的身影出现在殿前。

“见过皇上!”朱棣跪下向朱元璋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朱元璋连忙让朱棣起身。一年未见。眼前的第四子。似乎成熟了许多,眼角眉梢间尽时英气勃发。

“见过太子殿下!”朱棣复又向朱标行礼。朱标点了点头,却是不敢停下手中抄写的笔。

在这些儿子当中,朱元璋私心也曾经计较过。若不论嫡长。唯有朱棣最为出色。兄弟之间恭友甚厚,私下不结交大臣不攀附内廷,便连给那几个太监的赏赐,也是知会了他这个皇帝君父。前些年,更随同大军出征,虽然不是深入残元之境,但也十分艰辛。听得领军的傅友德言,他果断勇决,与士兵同吃同住。毫无二致。确是一个能担重责之人。

为了提高他的军事素质,去年点了他往中都讲武,徐达那小子最会琢磨人,如今看来,确然有一手。朱元璋上下打量着朱棣日渐成熟的军人气质。拍了拍他的肩膀,满意地笑了。

“如何?”朱元璋言简意赅地问道。

“受益匪浅!”朱棣也简洁有力地回答道。

“哈哈!好!好!”朱元璋大笑道,“且说与朕听听,如何受益匪浅。”

朱棣便将这一年来军中所得与朱元璋细细说来。

“哦,军中队列?”朱元璋听了朱棣所言,不由陷入深思。他是一个马上皇帝,除了敏锐的判断力之外,对军队的临阵操控能力也非常强。他当然知道,军队最基本也最艰难的,便是直面敌人时,是勇往直前还是临阵退败。

当他还是吴王时,一路征讨,兵源不足,也常常沿途补充兵员。♀而那些军中生员,在面对敌军时,常常便吓得腿抖手颤,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甚至还会被敌军轻易收割。

那时形势所迫,根本无法集中练兵,因此,这些新兵只能在战场上却磨炼意志,伤亡比例非常大,让朱元璋很是头痛。

这些年来,虽然常有边疆之战,但深入元地险境则多半不会调用新兵,原因也是如此。新兵只能在边关对战些小型战役,历时数年方得允许进入精锐边军。这让讲求效率的朱元璋也很是不满意。

如今朱棣提出“恢复队列操练”,用以形成士兵的服从意识,使其面对强敌时能悍无惧心,千臂如一指。这却是极利于使新兵快速形成战斗力,正中朱元璋下怀。

“报徐将军知晓后,儿臣已在彰威军的昭武营率先展开队列训练。”

“哦?效果如何?”

“全营士兵如今令行禁止。先前一人有错,全营皆罚,后来全营官兵无不竭尽所能,避免同袍受累,反倒十分团结。初时全营官兵尚不耐久站,异声颇高,但三

六界战神5200

月之后,全都沉静如水,动若月兑兔,心性极佳。行进时,若不鸣金,皆整齐向前绝无退缩。”

朱元璋闭上眼睛默默设想了一下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荣誉、凝聚、军纪等等感受,扑面而来。

“好!”他猛地张开双眼,高声赞道。“棣儿,你这个建议不错。稍后你且拟了具体详章,交

大都督府审议后,便着手实施吧。”

“是,父皇!”朱棣兴奋地答道。他见朱元璋颇为欣赏,自是欢喜。回去要好好犒劳一下徐宁。朱棣在心中暗暗道。

“棣儿,你所提建议,实是良策,当有赏。说,你想要什么?”朱元璋得了好建议,龙颜大悦,竟破天荒地大方了一次。

朱棣瞥了一眼还在苦抄大明律的朱标,向朱元璋问道:“父皇,不知太子殿下为何于此抄写?”

朱元璋见朱棣发问,想起适才的争执,不由又心头火起,冷冷哼了一声道:“宫人不明律法,你这好大哥也不知赏罚,一味施恩,岂非助长歪风!”

朱棣听得朱元璋口气不善,沉吟了一下,说道:“父皇,你问儿臣要什么赏赐,如今儿臣想得了。”

“哦?说吧。”朱元璋平复了一下心情,让朱棣提要求。

朱棣跪了下来,仰头诚挚地对朱元璋恳求道:“求父皇莫因政事与大哥伤了父子和气。”

朱元璋一楞,看到朱棣眼中的哀求之色,心中有些不是滋味。他精于人心,自然清清楚楚地听得朱棣刚才所求是为“大哥”而非为“太子”,那是纯出一片兄弟之情,并无君臣之分。

朱元璋这个贫民出身的皇帝,虽然对外人心狠手辣,但却极其注重天伦之情,见不得人离间他的骨肉。叶伯巨忠心国家,只不过上书提醒他“分封太奢”要小心藩王作乱,便被他怒极下狱,可见他对家庭亲伦十分看重。

如今听得朱棣所求的赏赐竟是勿伤了父子和气,非但不觉得朱棣无礼,反而十分欢喜。这几个儿子未因为皇权而争斗,团结一心要守好大明江山,真是他朱门大幸。

他扶起朱棣,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朕并非要与你大哥生气,实是此事过于激烈。宫中对食本已有伤风化,你大哥竟说二人不识律法,不知者无罪,实在令朕太失望了。”

朱标感激地望了望为他求情的朱棣,却听得朱元璋的斥骂,不敢作声,继续抄写。

朱棣沉吟了一下,便说道:“父皇,若是要让后宫之人识得律法,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哦?棣儿你可有良策?”朱元璋问道。《大明律》自编撰以来,便是朱元璋的得意之作,但因百姓多不识字,于《大明律》多有不知,令朱元璋颇有衣锦夜行之感。如今听得朱棣似乎有办法推广,不由得急急追问。

“百姓贫苦,不得其学。父皇如今开得社学教化孩童,他年必功效卓越。”朱棣先小小称赞了一下朱元璋的功绩。此举确令天下教化之风大开,也是朱元璋之功,他听得朱棣一说,心中也是颇为舒服。

“但当务之急,是令那些不识字之人也能初通大明律,遵行其法,规行矩步。儿臣认为,不识字之人只是未得教化,但若将《大明律》绘画以示,岂能不晓?设若拣选些多犯之案,着画工以画示意,那么便是目不识丁之人,也能读懂《大明律》。”

朱元璋听了之后,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好!好!好!我儿果然颇有智计!哈哈!”

“父皇,若是犯有轻罪之人,持律可免其所罚,那么,《大明律》亦不愁人尽皆知了。”朱棣又补充道。徐宁当日在牢中无聊之言,朱棣却留了个心,如今适逢其会,便尽数说出,令朱元璋欣喜若狂。

“朕今日便着刑部议定细则,立刻加以草拟。哈哈!棣儿,你真是朕的福星!一来便为朕解决了两大困扰!好!好!好!哈哈!”朱元璋喜不自胜地说道。

朱棣也躬声谦逊地说道:“全仗父皇平日教诲!”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自己的种当然好!

“那便请父皇饶了大哥这一回吧。”朱棣不失时机地再次请求道。

朱元璋瞥了朱标一眼,道:“既然你如此再三为你大哥求恳,那便遂了你的愿吧。”

朱棣喜道:“谢父皇恩典。”

他快步走到朱标面前,拉起朱标抄写了半日有些僵硬的手,用力揉了揉,为他活血。

“阿棣,谢谢你。”朱标没再言语,反手紧紧握住朱棣的手。

这一声儿时的称呼,令朱棣一怔,他望着朱标满是欢喜的眼神,一时之间百感交集。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明珠记最新章节 | 明珠记全文阅读 | 明珠记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