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记 第十九章 计安出?

作者 : 小皮瓜

“如何?本王的设想不错吧?”朱橚阐述完他的计划后,颇有些自鸣得意地问道。若说起政事,他并不如何感兴趣,可这医药之事,却很有兴趣。当年他尚年幼时,朱元璋还在打战,战乱中他见过不少百姓生活环境极差,因缺医少药而痛苦不堪。因此,在他幼小的心中,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便立下了要收集天下医方,救治患病百姓的宏愿。

这些年来,朱橚通过藩王的特殊身份,开拓各种渠道,已收集了许多医方,甚至还组织人编写诸如《保生余录》等方书。因他无心政事但又醉心医学,令朱元璋心中又爱又恨。他将朱橚分封至吴地这个富庶之地,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朱橚沉迷医药,不善经营的缘故,希望这个富庶之地能让朱橚的日子好过一些。

徐增寿与朱橚从小厮混,自然知道朱橚的爱好,也知道他的深浅。如今见他对这医馆设计如此自负,想来定是好的。便抢先说道:“吴王,这医药之事,由你担起,自是不容旁人置喙,你的手笔必是最好的。”

徐宁无语地看了一眼正在挤眉弄眼拍马屁的徐增寿,说道:“阿寿,你有没有认真看嘛,虽说吴王擅长此道,但既他拿出来给大家看,便是让大家参详参详的吧。”

“对对对,大家参详一下。你们有觉得如何?”他热切地看了一眼三人。朱棣看着那图纸,想了想,说道:“阿橚,如此一来,这医馆大有可能仅为兴趣所起。盈余可未必,你要想清楚。”这医馆可以凭验方换诊费,估计盈利不高。朱棣知道朱橚并不善于理财,几乎仅凭藩王禄米支持,因此不得不出言提醒。

朱橚毫不在乎地说道:“不打紧,还不至于指着这医馆赚钱。”朱棣见他不在意便也不说话了。朱橚得到三人一致赞同,不由大是高兴,捧着图纸又奔回府去仔细研究具体陈设去了。

“怎么?你们俩今日来此可是选址有眉目了?”朱棣端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茶。

“我们不仅找到了合适的酒楼。还找好了伙计。”徐增寿不无得意地说道。

“哦?这么快?”朱棣狐疑地看了一眼徐增寿,对着徐宁说道,“你可见过了?”他有些不放心徐增寿的判断,毕竟他甚少处理这些琐碎事宜。而徐宁有过经营庆丰茶馆的经验,看起来似乎可靠一些。

“嗯,那酒楼在奇望街。伙计便是酒楼里的厨子。”徐宁对徐增寿的话进行了肯定。

“如此甚好。明日便让领何保去见见他们。把事情都谈了吧。”

何保便是朱棣府中的一名门客。他从山西而来,本是山西大户之家的总管,长袖善舞。擅长经营。那山西大户后来因李善长一案牵连,欲将他作为替罪羊抛出。他惊悉之下,带着那大户之家与李善长通利的账薄一路奔逃,背井离乡来到南京想寻些出路。哪知盘缠用尽也未寻得助力。当日被客栈当街赶出时,又逢追踪的刺客杀到,十分危急。当时适逢朱棣成年刚从宫中搬出,燕王府管家朱礼亲自往来采购,便救下了他。他得燕王府庇护终逃过一劫,对朱棣救命之恩感激涕零,发誓从此追随朱棣绝无二心。而他作为朱礼的助手。在燕王府日常事务中展现出的圆滑周到的手腕,也令朱棣眼前一亮。便收在府中留以大用。

那日经徐宁提醒,朱棣便想起了何保,决定将放手让他练一练,不再局限于王府之中。“不过他今日不在府中,明日我让他带上银两到徐府寻你们去。另外,明日我也不在府中。你们尽管前去商谈,合适的话便即刻下定。”朱棣吩咐道。

徐宁听了,犹豫了一下说道:“朱棣,这定金全都由你出,那怎么行。上次皇上才赏了我黄金一百两,就先用着吧。反正,我可不比你们两人,都是大明大富豪。”

徐增寿撇撇嘴道:“什么都是,只有燕王才是!反正我只有九千贯,你们可不能撇下我!”

朱棣见这两人都抢着掀底,不觉有些好笑,指着他们笑骂道:“我还差你们这些银两吗?都留着吧。省得你们到时怪我欺压你俩。徐宁,你那百两黄金还是留着当嫁妆吧。阿寿,我可不敢动用你那些钱财,若被阿柚知道了,还不来我这燕王府上房揭瓦了?”

徐增寿听了朱柚的名字,有些尴尬,但旋又反应过来,叫道:“我的钱财和阿柚什么关系!”

徐宁也反对道:“不行,少归少,但咱们是三人同行,不能让你一人独大!咱们出了钱财,要牵制你这大富豪可就方便多了。”说罢忽然想起朱元璋如今已在牵制藩王,顿觉自己有些失言。

朱棣并未过多计较,见二人坚持要出份子钱,也就由得他们,毕竟这是他们三人的主意。徐宁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提出要写契约,让朱棣和徐增寿好一阵鄙视,最后只得最罢。但她坚持商定分红的比例,朱棣无可无不可的由得他们商量去。

可徐宁计划中的那些周边区域的配套商铺,却仍然没有着落。朱棣也不着急,让她与何保商量着办。如此一来,三人便初步定好了明日再行探看。

徐宁见朱棣拿着茶盏盖轻轻磨着盏口,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便问道:“朱棣,在想什么呢?”

朱棣正沉思间,被徐宁问话给惊醒,苦笑道:“没什么。昨日皇上与众臣商谈户部尚书人选,所提的几个人选皆不合适,明日进宫,只怕又要再提。”

“户部?难道以前没尚书吗?”徐宁不解道。户部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民政部等,掌管全国钱粮民生,岂能一日无主?

徐增寿却知道一二,说道:“前段时间的空印案,皇上龙颜大怒。斩杀了众多官吏。如今虽已风波初定,但仍对户部未恪尽职守疏于督导而不满,将原户部尚书周斌降为书吏使用以示警效。如今,户部尚书一职可就空缺出来了。这可是个肥缺,不知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钻呢。”

“原来是空印案余波。”徐宁心下明了,但想起那些无辜官吏,不免有些恻然。“朱棣,难道你并无中意之人?”徐宁有些不相信朱棣在朝中竟无布局。

朱棣无奈地叹了口气道:“安徽承宣布政使司于范。掌一省之政,于民生之道颇有建树,本是极佳人选,奈何是浙江人氏。”

“浙江人?怎么了?浙江人不能当户部尚书吗?”徐宁有些不懂了,怎么这官职还有地域歧视?

“皇上严令禁止江浙一带人氏入户部当值。皆因江浙一带民生富庶,百业兴旺。而其余行省多有困窘之处,两者相差甚远。皇上担忧江浙人氏入户部,若私心一起。将助强抑弱,使得江浙益富而贫弱之地更加困苦。”徐增寿解释道。

徐宁点点头,原来是这样,竟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而不让浙江人担当户部重任,这江浙一带的能人怕要将朱元璋恨到骨子里去了。

朱棣又说道:“这于范苦于祖籍,那中书省左丞沈立本其也不失为一个好人选,稳妥踏实。但他并未在户部担任过职位,若冒然提出,只怕皇上会因其并无特别建树,而有所保留。”

“那你替他想几个法子呀?不管能不能施行。先引起皇上注意再说嘛!皇上注意了就有盼头了。”徐宁想起了当年政府办的一条国际惯例,常在领导身边晃。提拔起来不用愁。毕竟领导也需要能干实事的人,若领导连你这个人都不认识,你做了什么他根本不知道,还谈什么提拔?

朱棣摇了摇头道:“徐宁,皇上的性子是容不得偏差的。沈立本虽办事老成,但并不曾献计于户部。皇上若问起来,无以为答,只会适得其反。”

徐宁听了也觉得朱棣此言有道理,她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方法来帮助他,只好作罢。

时近傍晚,两人便向朱棣告辞回府了。徐增寿望了一眼朱棣的书房,对徐宁说道:“若我只是个富家子就好了,那就不用寻思这些麻烦了。”

徐宁对徐增寿的有感而发表示理解,因为徐增寿很快便要去大都督府上班去了。这让他很是痛苦不堪。正因为如此,这些天他才抓紧时间与徐宁为这客栈之事奔忙,以免到时根本分身乏术。

因为这身世与工作的感叹,两人一时有些闷闷不乐,一路无语地回到了徐府。

“徐宁姐!”马丽苏一日未见到徐宁,扑了上来,抱住徐宁。徐宁笑着拍了拍她的背,说道:“怎么啦?今天如此高兴?”

“徐宁姐,今天先生教我们写信笺了。”马丽苏高兴地说道,还将手里捏着的一角信纸向徐宁展示了一下。

徐宁接了过来,展开一看,原来是写给凤阳濠村的张强。马丽苏的字写得工工整整,向张强介绍了她来到南京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带着对张强这个小伙伴的思念,信末还邀请他前来南京游玩。

徐宁笑道:“苏苏,这信写得好。回头咱们托人将它捎给张强。”

“那小强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呀?”马丽苏嘟着嘴问道,她刚写就这封书信,心中成就感高涨,只想立时便让小强知晓。

“可是现在还不知道谁人将回濠村。有人回去才能将信捎回去呢。”徐宁笑着解释道。

她说着便抬手想模模马丽苏失望的小脸,忽然手一僵,心中升起一个念头,脸上慢慢浮现出笑容,渐渐扩大成了一个满满的笑脸。

“苏苏,你可帮了你木四叔一个大忙。”l3l4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明珠记最新章节 | 明珠记全文阅读 | 明珠记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