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 第十六章

作者 : 潘荣琨

三策划起义

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骤发展,革命经费不足的矛盾愈显突出。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为解决经费问题,张静江不得不离开炮火连天的中国,回到巴黎处理公司事务,以筹集更多经费供国内革命所需。然而,他在法国却深感对国内消息的闭塞。一日不闻国内事,这对张静江来说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此,他返巴黎只两天,便于10月21日紧急致函在伦敦的吴稚晖,请其随时告知国内革命消息:

稚晖先生大鉴:回法国两日,四川事毫无所闻,英国报记载如何?便请示知为托,北京地图已收,费神感之。此上,即颂大安。弟张人杰拜。关系近日中国革命事件如能剪寄最好。又及。

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震惊了隆裕太后,震惊了清廷的文武百官。摄政王载沣紧急召见王公大臣商议进兵讨伐之事。禁卫军需要保驾京城,八旗兵、绿营兵都是饭桶废物,只有北洋军具有战斗力。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建立起来的,三年前载沣上台时,已将袁世凯赶下台,现在北洋军无人统帅。重新起用袁世凯,虽然遭到大部分王公大臣的反对,但隆裕太后力排众议,于1911年10月27日下诏起用袁世为湖广总督兼任钦差大臣,节制前方各军。

当日,袁世凯就给心月复冯国璋发电报,令他迅速组织反攻,给革命军一个下马威,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10月28日,冯国璋下令第二镇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率部沿铁路线向刘家庙反攻。

同日,黄兴从香港赶到汉口,亲自督战革命军对付袁军的反攻,虽然起到了一定鼓舞军心的作用,但此时各省援军尚未到达,军火、军饷俱已缺乏,加之袁世凯用封官悬赏的办法鼓励北洋军疯狂进攻,革命军固守艰难。

10月29日,冯国璋下令猛攻汉口。

11月2日,冯国璋占领汉口,革命军退守汉阳。

武昌革命危在旦夕,张静江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决定立即回国,以助一臂之力。10月31日,他将自己的行程及对革命事务的某些处理意见信告了在伦敦的吴稚晖:

稚晖先生大鉴:英学会来电敬悉。当即邀同志商拟电文电沪,请转致学会同人。又接中山电,电文(请竭力反对比法新债,并对比法两国声言,若中华民国成立断不承认此债,并夺债主在中国已有之权利,以为报复,文。)顷致电略告我等所能运动者,无非请表同情之报馆做一篇文章登入,未识尊处另有别法反对否。各报载新债已签约,但尚未交款,如能运动得法,或有效,亦未可知。

颂英去德柏林,今日可归,湖北同志朱和中来函,云德炮厂有一批军火售与满政府,共野战炮十八尊、机关枪两支,装运在途,约五号至十号将抵天津,该厂愿售与我党,朱君已与交涉。颂英去,拟嘱其电告该船解货在吴淞口栈房,近两日之新闻一出,恐此事又无望矣。

昨见报汉口失守,大惧,晚报载广东诸公建设,已树新政府旗,一喜。今晨报无详载,恐未确,甚忧,大局有退无进,奈何。弟决计十一月六号起程,(由西伯利亚,同志中亦勿宣),西人云:西比利亚是一无危险地,虽去,大事终不妙,沪诸同志必急得无可如何,弟或有效力处,尽我心,一见诸同志之面为快,此请大安。弟杰拜。

张静江返回上海后,立即紧急约见陈其美,商量应对策略。

这时,陈其美也先后接到宋教仁和黄兴从武汉发来的电报,希望上海快速响应。陈其美又邀约商团领导人李平书和钮永建一起到张园商议。张静江开门见山地说:“军事之道,我虽是门外汉,但汉口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口在手,出则直取中原,汉口一失,汉阳危矣!”

陈其美等人频频点头。

张静江继续说道:“若汉阳失守,则军事重心必然移至江浙,届时于我江浙沪起事,甚为不利。如若我方先在江浙沪动手,则可对鄂中形势有彼伏此起之效应,而对南北军事失衡也可起换筹复衡之效用。”

陈其美接着道:“人杰兄卓见,甚合我意。”他说着掉头问李平书、钮永建道:“你们的意见呢?”

李平书答道:“人杰先生的高论,颇具见地,我赞成立即举事。”

钮永建也点头,表示了赞成的意见。

在这之前,陈其美为筹划江浙沪起义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0月12日,陈其美从上海专程到杭州,约见顾乃斌、褚辅成、吕公望等人,在西湖白云庵意周和尚处商讨杭沪联合计划。从杭州返回后,陈其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筹划南京起义。江浙沪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基于以上条件,陈其美在得到李平书和钮永建的首肯后,拍板道:“此前经费之难,已得人杰兄大力赞助缓之,各项组织筹备工作亦基本就绪。我决定:上海先动,苏杭应之,以救武汉之危!”

是日下午,陈其美即召见蒋介石、王金发、王文清等人,面授机宜:“你等同率敢死队百人,立即赶赴杭州,由庄之盘接待,分寓奉化会馆、仁和火腿栈李汉臣家,待上海起义后立即行动!”

11月3日上午9时,陈其美等人在上海总商会集会,宣告**,当即升起了同盟会起义的革命军军旗——青天白日旗,并宣布立即举行武装起义。

参加武装起义的巡警和商团团员人人臂缠白布,在闸北、吴淞向警察总局进攻。由于驻军有的保持中立,有的反正参加了起义军,闸北和吴淞未经战斗就顺利光复。

刘福彪率领的敢死队进攻上海城厢的战斗也很顺利。10时左右,刘福彪的敢死队抵达城门时,宋夸大的警察都已臂缠白布,列在两旁迎接。进了城门,敢死队直赴道台衙门。

上海道台刘燕翼、知县田宝茶听到枪声后,夹着尾巴逃进了租界,手下的人全作鸟兽散。刘福彪顺利冲进道台衙门,见庶务处放着几听煤油,即令手下把煤油洒到大堂的门板窗壁上,点起火来,道台衙门顷刻火光冲天。

当日下午,陈其美率敢死队、商团从南边出发,攻打江南制造局。经过与清军的激战,于4日凌晨4时攻克。天亮时分,上海宣告光复。

陈其美等人在上海举事后,杭州即于4日发动起义,以革命军生擒浙江巡抚增韫告捷。11月5日,苏州也宣布**,成立了“中华民**政府江苏都督府”。

江浙沪蓬勃而起的革命形势,令张静江兴奋不已。他一方面继续积极联络上海商界,为起义军筹备军饷,一方面协助陈其美制定今后的战斗方略。

这时,陈其美已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兼都督府司令部长,革命党议事再也用不着秘密进行,张静江便主动到都督府,同陈其美共商装备后勤以及军事、人员等事宜。是时,攻取南京已成水到渠成之势,沪军、苏军、浙军合成的江浙联军,声势浩大,如日中天。陈其美见张静江为光复一事成日的奔劳,欲给他在军政府内安排个职位,张静江笑而婉拒道:“静江曾与敬恒、煜瀛约定,只出力,不为官,凡事有力使力,有钱出钱,岂不善哉?”

陈其美笑道:“人杰兄此言差矣!此一时,彼一时。你们的约定,大概是不做清廷官吏,现在革命了,当据形势权宜变更。”

张静江摇了摇头说:“静江惯于经营贸易之道,于军政一窍不通,故而不欲其位,尚望英士兄能够理解。”

陈其美见张静江如此坚辞,也就不再勉强。遂又问道:“人杰兄对介石印象如何?”

张静江想了想道:“朝气蓬勃,敢于进取,此青年倒是个可造之材。”

陈其美素来喜欢蒋介石这个“小弟弟”,听张静江这么一说,更为器重蒋介石。他便委派蒋介石去训练上海新军,同时负责维持上海的社会治安。不久,蒋介石又升任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随陈其美所率江浙联军进攻南京,同江南提督张勋督率的清军展开激战。

就在江浙革命军同固守南京的清军鏖战正酣之时,鄂中方面传来汉阳失守的消息。张静江闻此讯,立即电示在前线的陈其美:

汉阳失守,则武昌难以久峙,辛亥革命成果危于一旦。唯速克南京,方可平衡东西局面,则武昌之危解也。

陈其美在得到汉阳失守的消息时,也正在思考武昌的结局,张静江的电报使他坚定了自己的打算,只有以东线的胜利去平衡西线的失败,才是上策。于是加紧对南京的猛攻,终于于12月2日将南京攻克。

南京被革命军攻克以后,袁世凯也打消了乘胜南渡长江直取武昌的想法。他掂量了南北割据的军事态势以及自己数万兵马的力量,难以在短时期内打垮南方革命政权,于是便放出了和谈的空气。袁世凯借助英国驻北京公使朱尔典,请他从中调和。朱尔典从英国在华利益考虑,遂命英驻武汉领事同武昌的湖北军政府接触,建议南北双方议和。

四力排众议

国民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急切需要产生自己的领袖。1911年11月下旬,两湖、两广,福建、江西、山西、陕西及云、贵、川、皖、苏、浙和奉天等十五个宣布**的省份的代表,奔赴上海,讨论选举国民革命的领袖。张静江等上海同盟会的要员日夜迎候,忙得不亦乐乎。12月2日晚,各路代表均已到齐,忙了一天的张静江找到陈其美,对他说:“英士兄,选举大元帅的会定于4日召开,你对此有何见解?”

陈其美想了想,反问道:“你的意见呢?”

张静江笑了笑道:“英士兄不愿说,只好我来说。我认为不必忙着开会,应待孙先生回来再说。”

陈其美闻言叹了口气道:“人杰兄,我何尝不作此想。只是形势迫人,孙先生预计要到下旬才能回国,而有些人已等不及了!”

俩人沉默了一会儿。张静江轻叹一声道:“我知道,章太炎就极力反对孙先生为领袖,宋教仁也以才自恃,对孙先生颇有歧虑。你听过章太炎说的一句话吗?”

“什么话?’’

“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

“言外之意,是排斥孙先生了?”

“是的,”张静江点了点头,“未想到,革命尚未完全成功,就有这些争权夺利之事!”

陈其美也十分感慨地说:“其实,孙先生根本就没有要当领袖的念头。上个月,军政府要求孙先生速返国内组织临时政府,孙先生复电中明确指出:‘总统自当推定黎君(即黎元洪),闻黎有推袁之说,合宜亦善。总之,随宜推定,但求早固国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我人已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你看看,孙先生是何等胸襟!”

在张静江的心目中,领袖地位非孙中山莫属。早在武昌起义不久,他就在给吴稚晖的信中写道:“尚有一事,弟以为颇为紧要,法报大书中山为将来总统,想英载此必多,英人与中山颇好,法人亦不恶,德则不得而知,总之,中山资格最人格文明,若南京一下,我党必联名请其速来欧洲。”此刻,他就接着陈其美的话说道:“孙先生胸襟宽广,人品高尚,资格最老,是当之无愧的领袖。那我们就等孙先生回来呗!”

“不行啊,”陈其美摇了摇头,“别说黎元洪他们,就因孙先生一句‘早固国基’,党内某些同志也就迫不及待了。现在,人已到齐,这个会不开也要开了!”

12月4日,选举大元帅的会议正式召开。经各省代表合议推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12月5日,大会又决议由大元帅组阁,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但是,武昌革命党成员在私下里又提出了异议,不愿黄兴挂此大元帅之名。原因在于汉阳失守后,黄兴曾主张放弃武昌,而军政府军务部长孙武等人却坚决反对。结果,黄兴在那次军事会议上成了孤家寡人,所有军事代表都反对他放弃武昌的意见。因有此嫌隙,黄兴能否代表革命党执政的确成了疑问,黄兴本人也有点心灰意懒,便在听取了武昌代表的意见后,推辞任职大元帅。

这样一来,各省代表只好重新开会,举黎元洪为正帅,黄兴为副帅。那时,黎元洪本人尚在北方,一时三刻又来不了南京,这选举大元帅一事,就此搁浅。

12月21日,孙中山乘海轮回到香港,胡汉民会同廖仲恺要了一艘兵舰到香港去迎接,以壮行色。当时,胡汉民、廖仲恺鉴于安全计,均劝孙中山暂时留在广东,但孙中山坚持道:“以形势论,沪宁在前方,不以身当其冲,而退就粤中,以修战备,此为避难就易。四方同志正引领属望,至此其谓我何?……鄂既稍萌歧趋,宁复有内部之纠纷,以之委敌,所谓赵举而秦强,形势益失……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子宜从我行。”

于是,胡汉民、廖仲恺随同孙中山,于12月25日上午10时许抵达上海。张静江、黄兴、陈其美、汪精卫等革命党人及上海各界要人,各国驻上海的使团代表,均前往十六铺金利源码头迎接。张静江还特别安排了同盟会同志,在孙中山到达时鸣放礼炮二十一响,以表示全党同志对领袖的崇高敬意,也以此大壮孙中山抵沪之声威。

孙中山抵达上海之后,不顾连日奔波之疲劳,立即于26日在他的寓所内召开了同盟会高级干部会议。张静江、陈其美、黄兴、宋教仁、胡汉民、居正等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孙中山同与会领导人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组织政府的方案。

对于形势,大家一致认可了目前南北割据的局面,但对南北议和问题,却产生了两种意见。以黄兴为代表的多数主张议和,认为全国许多省份,都已实现了原清军将领率兵反正、投向革命的快捷途径。袁世凯亦为清军将领,同样可以走这条路,以尽量避免流血,也让老百姓早一点安家守业。孙中山却认为,袁世凯是个巨奸大憝,把建立民国的希望寄托在同他的议和上,实在令人担忧。但黄兴竟表态说:“如果和议不成,只有割月复以谢天下。”他这种坚勇之态,得到与会者大多数的赞同。孙中山见此情形,又考虑到在自己尚未回到上海之前,南方革命政权已就和议问题同袁世凯方面进行过两次谈判,遂暂时收回了自己的意见。

在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对总统制和内阁制的选择又成了热点。宋教仁力主责任内阁制而孙中山则主张总统制,一时间争论异常激烈。孙中山一直耐心地去说服宋教仁,但宋教仁不听。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孙中山再也不能让步了,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内阁制绝非此非常时代所合宜的制度!”说完这句话,他便再未吭声。

一时间,会议出现了令人难堪的沉默。

张静江目睹此状,知道自己非站出来说话不可了。在党内,他历来只尽义务,不求回报,于权势更是不染,这一点一直深得党人敬佩和信服。他若出面,没有人会怀疑他有什么私下的目的。更何况他在同盟会最危急的关头大施援手,曾经两次挽狂澜于既倒,使革命前景柳暗花明。关于他是国民革命一大功臣之说,连几位老资格的同盟会中坚骨干,也无有非议。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最新章节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文阅读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