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传 第二十八章

作者 : 徐刚

四川甘洛县大桥乡利达子依沟,是大渡河水系中一条古老的泥石流沟。♀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1992年7月9日晚12时前后,利达子依沟中上游骤降暴雨,大规模泥石流出现,沟口输出固体物质20多万立方米,冲毁利达子依沟大桥,直向大渡河倾泻而去,并冲往彼岸’将宽约120米,流量为5000立方米乂秒的大渡河堵断。形成了直径4到7米的巨石险滩,迫使大渡河水位上涨10米多,回水长达10公里!正当此时,由渡口市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42次客车恰好到达大桥,与罕见的泥石流相遇,造成铁路史上少有的突发性灾难事故。

是次泥石流除了地质原因外,主要是山上植被破坏所致。1966年以前,山不露石,树木丰盛,沟沟坎坎,相安无事。1957年涨水垮山,冲走两头牛;1958年水更大,毁坏几亩地。1966年以后的乱砍滥伐使3000多亩密林成为残次疏林,部分地区已是荒山秃岭。利达子依沟两侧本来长有香樟树,树木砍伐一尽后再挖香樟根,山体不仅无遮无掩而且遍体鱗伤,那灾难难道还不是砍出来挖出来的吗?

相距不远处另有一沟名担洛窝沟,树木葱茏,也没有挖掘香樟树树根者,沟床稳定,四季淌水,多年来没有发生泥石流。

四川巴中县50年代初的森林覆盖率在30.7%。以上,1959年下降到16.4,巴河七里沱水文站测定巴河在60年代的输沙量年平均455.83万吨,比50年代增加6倍。巴中县的土地眼看就要流失一空了,从此开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1975年森林覆盖率升至11.5咖,巴河的输沙量比60年代随之减少31%。

长江绿色工程的可行性及其保持水土、减少流失的生态效益,实际上已经由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得到了证实,做出了榜样。人类为了弥补自己的破坏而修复生存环境的努力,是大地所喜乐的,而且大有可为。

地处嘉陵江流域的四川盐亭县,古时以森林茂密巨木参天闻名,杜甫写有“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之句。直到50年代,仍然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28。1958年开始大肆砍伐,砍光了东山又砍秃了西山,到1976年森林覆盖率仅为3.4,山上不见树木只见风沙。农民没有柴烧,种了红薯煮不熟。鸟儿没有树枝做窝,只好在光石头上下卵,一阵风过沙飞蛋打,那些找自己亲生卵的鸟呜呜地哀鸣,从此远飞他乡。干旱、大风、洪涝把一个原先的山清水秀之乡,折磨成了粮食亩产只有108公斤的贫困县。

盐亭下决心治山造林,始于1983年,1989年又列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重点县,从选种到挖坑均有技术指标。县里的所有干部全部下乡蹲点包干,和农民同吃同住同挖坑。到1994年,全县绿化率达99.617。,森林覆盖率为54.64,目光所及都是绿,山上山下空气湿润而清新。盐亭人以10多年的辛勤汗水,扎扎实实的劳动,大体恢复了生态平衡,创造了可以生存、可以安居、可以持续的一个家园环境。

1994年7月的水土测量表明:

盐亭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8.670,表土流失减少98,塘、库、堰增加蓄水561.6万立方米,滑坡垮塌减少98%,年平均最高气温降低1.71,最低气温上升0.6尤,相对湿度提高5.470,风速降低90,土壌含水量增加2070。

地下水每平方公里增加10万至16万立方米,灌木增加20种,草本类增加12种,鸟类增加72种,兽类增加15种。

有枯泉再发。仅林山乡就涌现新泉130处!亲爱的朋友,在盐亭你已经看见了:只要荒山变绿,大地之上便开始了新的集合,有水、有鸟、有兽,有和风细雨,有诗情画意,盐亭人有福了!作为长江绿色工程序曲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自1989年以来成就斐然。这一计划需30至40年的时间,现在刚刚过去10年,到2000年增加森林面积700万公顷。工程地跨长江中上游地区9个省,治理范围包括154个重点县。一期工程的任务是:“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科学布局,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新的森林资源群体。”(《人民日报》1990年5月12日海外版,高德占答记者问)工程全部结束后,长江中上游将增加2000万亩森林面积。

长江中上游的造林与毁林在同时进行着,尤其是上游地区的原始森林,国家要木头,地方吃的是“木头财政”,还有偷砍乱伐,常常是几把斧头砍树。仅四川一省,到1996年为止的统计说,该省巳经在国有天然林中采伐木材1.2亿立方米,毁灭性地消耗有林地648万亩,蓄积2.1亿立方米。长江中上游地区荒山荒地四顾皆是,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一期工程全力植树之后,该区宜林荒山面积仍有1.24亿亩。

1998年8月5日,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明确而又坚定地宣布:“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冻结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一年”,“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抢救和保护森林资源”。

国务院通知的开头就说:“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短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后备森林资源的培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以各种名义毁林开垦或乱占滥用林地搞开发区、房地产和其他工程建设等,对林地化整为零,少批多占,不批也占,占而不补,造成林地的大量流失和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这种势头如不遏制,有的地方将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有的将从根本上失去森林资源再生的可能;有的甚至因森林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作出这样一个决策,尽管晚了,毕竟有了,它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时代》周刊在题为“1998年环境领域十大事件”的文章中,“中国停止砍伐森林”名列第三。

中国森林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长期大规模砍伐的历史所造成的后果,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开拓林业之路。如果从此能醒悟到舍弃生存求发展的伐木之路是毁灭之路,没有比在中华大地上留下更多更茂密的森林更重要的了,把创造一个绿色中国作为共同的光荣和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话,四川盐亭的榜样告诉我们:以20年到30年的时间,倾国家之力,集民族智慧,使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090是完全可能的。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从一切为了经济增长的浮躁中冷静下来,还要弄明白所谓生态危机,就是土地、家园和一个民族的生存基础的危机,而这个生存基础无论古今中外,都离不开森林的守望。正如国务院在1998年洪水滔天时发出的通知所言:

“决不能以破坏森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决不能干那些急功近利而损害全局、贻误将来的事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懂得: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借用子孙后代的。我们砍光挖光吃光用光了,中华民族的后代何以立足?怎样生存?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作为长江绿色工程的蓝本之一,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但也有专家指出:它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已经列入工程建设的县,只占三峡和长江上游总县数的467。,因为经济的亏缺,已造的林子质量不一,有的防护效能很低,而更让人忧虑的是种树之后的管理及养护。这里要特别提到三峡库区环境治理形势的紧迫和严峻,三峡库区共淹没耕地35.7万亩,库区有荒山2782万亩,其中可以改造为耕地的至少30万亩。改造的前提是种草种树涵养水土,但急功近利之下陡坡垦殖形势加剧。川西高原也是不容再忽视了,由于过度放牧,400万公顷的草甸已经有22.3万公顷荒漠化,目前还在以每年2000公顷的速度增加。

长江绿色工程要深入长江源区亦即江河源区青海省青南高原。这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又是青海省最严重的土壤侵蚀区,侵蚀面积为10.6万平方公里,占江河源区总面积的41,占青海省侵蚀土地面积的31.10/0。其中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186万平方公里,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3.22万平方公里。长江、黄河在青海境内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303吨和8814吨。

江河源区植被覆盖率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与日俱增,大风和雨水冲击下,表土被毁,加上过量放牧,使优质牧草的根茎部严重受创,高度、覆盖度及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近几年来,数以万计的釆金、采药和偷猎者进入江河源区。仅80年代因采金毁坏的草原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青海的鼠害已经猖獗之极,1996年的统计说,全省发生鼠害面积79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鼠洞密度最高的达每公顷1334个,平均为每公顷412.2个。

青海千疮百孔,青海荒凉神秘。

我们千万要记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在江河源区便已经开始了。

青海干旱、缺氧、海拔高、气候寒冷、阳光充沛而紫外线强烈。全省植被覆盖率仅为2.59,多年平均气温为5.61至8.61,年降水量285毫米,蒸发量1646毫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青海严酷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大气环流,使长江流域成为世界同纬度带上少有的亚热带湿润区。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荒漠化将会向东部地区更加迅猛地扩展,而青藏高原自身水土流失、荒漠化形势的日趋严重,也必将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更多的生态灾难。

繁荣不仅需要资源,而且需要拱卫,如果拱卫之地若青藏高原、江河源区的环境继续恶化,黄沙就会埋压所有的东部家园。

青海的江河源区还是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地带,玉树隆宝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的故乡,青海湖是164种10多万只候鸟的栖息地,可可西里则是藏羚羊、野牦牛、野骆驼的出没之地,江河源区还有地球上已经不可多得的野生植物3000余种。

那些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被称为“无人区”的苍茫高原,却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展现地,巨大而宝贵的天然基因库。这些人类至珍的生命资源,现在正成为胆大妄为的偷猎偷挖者的滚滚财源。

索南达杰就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索南达杰牺牲后,可可西里有了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简陋的自然保护站。

江河源区是江河的流出之初。

长江、黄河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从流出之初便是险象环生的了。长江流经青海境内河段的径流量不断减少,而泥沙大量增多。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鄂陵湖与扎陵湖水位下降1米左右,1996年两湖之间出现断流。1997年第一季度黄河上游水量降至历史最低点,源头首次出现断流。

长江黄河从源头开始,便一路上向我们发出警报了。

离开长江上游的贫困山区,告别那些食不果月复的老人、衣不蔽体的孩子,以及荒山秃岭和荒漠草原,我知道我一回到大都市就有可能淡忘源区的警告,在喧嚣与污浊中变得麻木不仁。

长江绿色工程,或者说江河绿色工程、中国绿色工程,所面临的最巨大的困难,就是权钱交易之下的贪污**,就是不再居安思危的麻木心态,而这一切又是如此坚硬,即便长江洪水、大桥断裂、山体崩塌也难以警醒!从县城到省会,有多少人总是在忙着开会、忙着吃喝,一说种树就没有钱,吃喝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呢?

山里的农民告诉我: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官清之日,山绿之时。

把那些官员的嘴管住了,不是这样大肆公款吃喝,仅此一项我们就可以种多少树况,且还有已知和未知的巨额的贪污、受贿!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回到本章开头的发问:我们到底要一个荒漠中国呢,还是要一个绿色中国?

我们不仅要追问别人,更重要的是追问自己,在这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基础、国土安危的历史性时刻,每一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成为绿色行动的志愿者。地无分东西,人不论贫富,我们期待着召唤,准备着奉献!绿色中国才是少年中国。

绿色中国才是富强中国。

绿色中国是风清月朗的中国。

绿色中国是大地完整的中国。

让我们告诉即将过去的20世纪,中华民族有一个梦想:绿色中国之梦。

绿色中国梦啊千秋家园梦上海是大器晚成者。

在海洋文明的冲激下,青龙镇像一粒种子,后来的上海正萌芽其中。

上海一直在创造自己的过程。

当辉煌时,上海啊,你要看到水危机的阴影。

黄浦江:导源太湖的最后支流与上海水出江阴,长江之浪已经麁够听见海上涛声了。

长江不会停留,但我们要先放眼太湖平原,看江南水网怎样神奇地展开,交织而成“锦绣江南”这一片水乡大地。如果以这样的眼光读太湖,那么太湖就是一部波涛千层的大书了。

长江奔突万里,以柔顺的水连结起流域内高山丘陵、平畴沃野、万类万物,并汇合万千支流串连明星闪耀的湖泊,各司其职、吞吐有别而交流互利。在下游,平原辽阔,阡陌纵横,长江入海之前尽其所能地展示着对人类之爱,使其湿润,使其肥沃,乱花浅草,桨声帆影,水村山郭酒旗风……太湖就是这鱼米之乡的中心。

这是天造地设的中心。

人不可能创造这样的中心,人类的掠夺行为却可以毁坏这样的中心。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南部。波连江苏、浙江两省,浪挟常州、苏州、无锡、湖州四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岸线长400公里,面积2400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太湖水”,有包孕吴越之概。西南纳梁溪、荆溪诸水,东由浏河、苏州河、黄浦江注人长江。湖中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半岛群山,人称太湖七十二峰。湖西是层峦起伏的天目山,北、东、南三面是富饶的太湖平原。排涝抗旱灌溉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均离不开太湖。

太湖湖底的黄土层中,曾发现古洼地与古河道,并发掘出大量距今约6000年的古文化遗址、街道及墓葬。说明今太湖一带曾经是陆地,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制作、使用“几何印纹硬陶”的陶器和原始瓷器。关于太湖的形成,《长江大辞典》说:“湖西山区水流汇人荆溪,向北流人长江;南部山区水流经笤溪东流人海。后长江泥沙游积形成南岸沙嘴,荆溪人江水道被堵,改道东流与菩溪汇聚,积水形成早期的太湖。同时,东部的东江、娄江也相继淤塞,苏州河河道束窄,出口受阻,湖面随之扩大。”一般认为,太湖原是离东海不远的一块陆地,在地质运动中地势渐渐低洼形成湖盆,可能有过海水人侵,一度曾经成为海滩。由于南面的钱塘江和北面的长江带有大量泥沙,还有其余江河的游积,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延伸,使这个海滩与大海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与长江沟通而人海,形成淡水湖泊。这个过程显示着陆、海、江、湖的微妙关系,其互为更替说明大地之上曾经有过的自然调适与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它的方向性非常明确:

给人类安居之地。

这里将成为鱼米之乡。

当初,太湖之滨、锡惠山麓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湿热,林中有大象缓缓巡行卷食枝叶,沼泽地带有四不象和野牛,灌木丛中活跃的是互相追逐的斑鹿,蛮荒气息,纯净自然。先民们以有孔石斧、石锄、石锛垦地耕作,并结网捕鱼。当中原地区夏商王朝进入奴隶制时代之际,太湖周边为原始社会瓦解的前夜,古太湖已经感觉到文明的曙光正悄然而至。

这时候,江河流域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却是意味深长的了:周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成全父亲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的心愿,以到终南山采药为名,带仆从跨骏马,不辞而别,从陕西周原长途跋涉到了江南。面对古太湖的烟波,接受了当地原始居民的一种习俗:断发纹身。泰伯被推举为王,国号勾吴,定都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古城不再,梅里吴墟尚存。《史记吴泰伯世家》记道,泰伯死,仲雍继位,以后仲雍的曾孙周章做了吴国之君,“荆蛮之义,从而归之千余家”。

黄河、长江各自奔流着,各领风骚各有辉煌,共同组成了华夏民族的壮丽篇章。北人南去如泰伯、仲雍,史有记载;更有不见经传的南来北往者,语言、习俗、耕作、制陶因而得以交流融合。

再看黄河、长江各自的归宿,在汪洋中河水与江水还分得开吗?

曾经拥有各自的过程。

太湖之水浩瀚坦荡。太湖是大型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不及2米,最深处仅4.8米,湖面开阔而深度不够,大风小风都容易形成波浪,并受湖底磨擦作用的影响,浪多浪阔声势浩大却不见其高危,有惊无险。近看重山复浪,远眺烟雾渺茫。帆影出而复隐,飞鸟去而忽归。晴空之下,黛浪连天,万顷泛金;风雨之日,船摇峰晃,波动云乱。

亲爱的朋友,30多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士兵在太湖边上野营掘壕时,没有机会踏访古迹,评说山水,最难忘的是太湖水的清澈见底,游鱼成群,舟楫往来,水鸟低飞。从西天目山去江苏溧阳,于古渎河畔一那也是清清流水的一条河——我看见的是夏日早晨的水气蒙蒙,和担水而饮的乡村妇女。

没有太湖水,哪来太湖美?

因为太湖有水,有清纯滋养的水,所以太湖七十二峰才峰峰皆有灵气。从天目山至宜兴,“茫茫复茫茫,中有山苍苍”。太湖西北部有山14座,马迹山为最大;向东又有山40余座,洞庭西山与洞庭东山最为有名。诸岛诸峰散漫罗列,隐现沉浮吞吐出没,形似虎豹状物无数。太湖附近是石灰岩地貌,宜兴多溶洞。

太湖山水,四季有别。春日山青水蓝羞怯稚女敕,夏日夕照湖光飞金流玉,秋日水汽芳香芦花吐白,冬日玉鉴冰壶凝华晶莹。

太湖物华天宝不可胜数。江苏为世界淡水珍珠的主要产地,占全国珍珠总产量的809,而尤为珍奇的是粒大晶莖的太湖珍珠。太湖中的莼菜是人间难得的美味,素炒淡煮,其味清香;烩鱼炖肉,汤汁滑脆。当年西施喜食莼菜,吴王夫差于灵岩山凿池,西施泛舟采莼,太湖佳话也。《耕余录》谓,莼菜无可比,“比亦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荔,差堪作配”。

太湖银鱼与白虾、梅挤合称为太湖三宝,纤细之身,晶莹透体,俗称面杖鱼、面条鱼,其肉女敕味鲜,食之不忘。银鱼丰收时满网银光,农家以银鱼炖鸡蛋,或者银鱼炒苜蓿。银鱼一湖皆是,苜蓿遍地皆绿,那是几十年前的景象了。

太湖碧螺春以洞庭山所出为最佳,有茸毛雪白,与所有的江南名茶不一样的还有泡茶程序,不是在茶杯中先放茶叶而是先倒大约六七成开水,然后置碧螺春于其间,迅即沉落,杯中一泓碧绿,清香四溢。

太湖寄畅园,江南一代名园。其初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前身“凤谷行窝”,为秦观长子秦湛后裔秦金的别墅,再传至秦耀,秦耀48岁离官回到太湖之滨,时在万历十九年。寄情山水,修园植林,浚池塘,堆假山,种花草,几年长后得20景,为王羲之“寄畅山水阴”启发,遂有寄畅园之名。康熙初年,秦耀的曾孙秦德藻再加整修,南北名流一时胃云集。从惠山寺香花桥畔入园,门楣上有乾隆所书“寄畅园”匾额,大天井便道左右两侧老桂树枝叶交接,敞厅处取秦金原名:凤谷行窝。然后是庭院、小池、曲廊、月洞门、八音涧、悬淳涧。山石谷道曲径通幽,石上苔痕映日月之光,树上藤蔓缠沧桑岁月。人行其间,心生一念:天地为大,我自为小。水借二泉,山倚惠脉,寄畅之意,淋漓如斯!康熙与乾隆各六顾寄畅园,所谓帝宠之幸,江南园林中无出其右者。然帝宠必随帝亡而去,不朽的还是寄畅园中奇石古木。

寄畅园中有千年樟树,早已干枯,从老樟树的根上又旁逸新枝,而今也已百岁了。

荫庇后人的是叶也是根。

太湖花事,以梅为最。

梅园为荣德生出资兴建,太湖“七十二峰青未断”,梅园“万八千株芳不孤”。古柏苍藤中有大石勒“梅园”二字。左侧为洗心泉,辟于1917年,泉侧石上有题跋16字:“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吾浚此泉,即以是名。”水可洗物也可洗心,但此水必须是泉水、清纯之水。

顺山路上行,有六角亭,名天心,取“梅花点点皆天心”之意。亭前三块太湖石,高丈余,有81孔,形奇态古。亭台下为幽洞,溪间有小桥,名野桥。天心台周围梅树众多,有玉蝶、绿萼、宫粉、朱砂、墨海等名贵品种,老干古树,旧意新发,左侧横生,右枝斜出,托墨举红,染绿点白,早春时季,香雪如海。当年荣德生辗转托人向康有为索题“香雪海”墨迹。1919年8月,康有为到梅园一游,看见“香雪海”匾额竟是假冒之物,便挥笔题“香海”二字,即兴赋诗道:“名园不愧称香海,劣字如何冒老夫?为谢主人濡大笔,且留佳话证真吾。”可惜康有为题字已失。1979年,康有为的学生、书法家萧娴再书“香海”横额,补挂原壁。

卢梅坡有《雪梅》诗,谓梅雪争春,后两句极佳,录以告别梅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太湖出发,梅林芳菲已尽,一路之上关于太湖污染的所见所闻,惊心动魄。亲爱的读者,我不能不告诉你关于太湖的前面一段文字,那是太湖的历史,是曾经的太湖;我又不得不记录下太湖现状的若干侧面,这是太湖的现实,并且正在影响未来。水利部对各江河流域的监测报告说:“我国的主要河流都已被污染”,其中海河流域的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9%,松辽流域为60%,黄河流域为71%,长江流域为31%,太湖流域为太湖湖区的高营养化日趋严黄浦江导源太湖的最后支流与上海警重。(《中国水利报》1997年1月30日)。

东太湖是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并负有向下游城市供水的重任,可是工业污水不断流入,湖底淤泥愈积愈厚,太湖湖盆已经成为藏污纳垢之地,而网围养殖已经变成围湖赚钱的全民运动。有专家经过调查后指出:太湖的网围养殖者中很多不是专业渔民,是钻空子通过各种渠道非法围湖,把太湖水面占为己有一他们甚至不养鱼,而是搞圈湖运动,倒卖水面。

网围养殖巳占据东太湖90以上的水面,使水流削减30.7%。左右,直接威胁防洪,并且阻塞交通,而长此以往网内水体处于死水状态,水生植物严重退化是可以拭目以待的。东太湖的前景真是岌岌乎可危了:一方面它要接受来自太湖主体的污染源和周边的工业污水,另一方面还要消化腐草带来的污染。如果今后养殖水面全部投放饵料,专家们警告说,“根据目前的养殖规模,东太湖将迅速成为一汪臭水”《人民日报》1998年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1998年12月22日头版文章说,江苏深阳古渎乡村民韩并庆和陈锡山,捧着厚厚的一沓有千人签名并按手印的举报信,哭诉乡里两个化工厂污染了古渎河水,水乡农民要么喝污水,要么无水可喝。这两个农民找到国家环保总局设在无锡的治理太湖前线指挥部,扑通一声跪下了。

这是继淮河渔民下跪之后的又一次“主人”向着“公仆”的下跪!活着的人想要有尊严地活着,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为了水,为了巳在太湖水乡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能有清水可喝,那些辛勤劳累但求温饱与世无争的农民,又一次跪下了。这扑通一声,能够震撼那些酒足饭饱的“公仆”们的灵魂吗?

古渎乡自来水厂取水于古渎河,两家化工厂的废水也排往古渎河,只要拧开水龙头就气味难闻。化工厂在赚钱,农民付出的代价是喝毒水。1998年春节前,古渎河水突然黑得如同酱油,吴锡林承包的60亩鱼塘大面积受损,一夜之间损失3万元。1997年8月的一次污染事故后,受害村民自取水样送交环保局化验,结果是:化学耗氧量劣于地面五类水标准,硝基苯类化合物严重超标,为正常值的12倍。硝基苯类化合物是致癌物。

污染指向死亡的情景,在古渎乡满目皆是:化工厂的污水流到哪里,庄稼就死到哪里!以前亩产700斤,1998年只有100多斤。

小泥塘里,泥鳅、黄鳝的尸体,作为同是生命的存在留下了无言的死亡控诉。

废气不仅危及人群,就连村民养的蚕宝宝也难逃厄运大量死亡。

在金烨化工厂门外,几个七八岁的孩子用斧子一点一点刨土,一条很粗的塑料管出现了,从厂内埋伏着直通古渎河。

古渎乡的农民在千人举报信中呼喊出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到底是近万群众的生命重要,还是每年上缴乡政府的100多万利润重要?”推而广之,这不正是太湖流域乃至中国水污染的根结所在吗?

我们正走在这样一条可怕的黑色污染之路上:不要生命要金钱,舍弃生存求发展。

1999年元旦刚过,全国亿万人民深切关注的太湖治理,据称“首战告捷”,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到1998年12月31日为止,太湖流域1035家重点排污单位的总达标率为913,另外1052家非重点排污单位的设施也已完工70。太湖治理仅仅是开始,十几年时间污染了偌大一个太湖,先污染后治理,都是人类行为,不同的只是污染要比治理容易得多、快捷得多,物质推动力也大得多。治理的全部艰难在于:污染太湖的多少人一尤其是某些政府官员一他们的心灵先巳被污染、熏黑了,社会缺乏正义,权钱交易盛行。可是,太湖水体是否变清,年年暴发的蓝藻污染能否得到治理,却关乎着长江及长江下游江南城乡的生存安危,那些如佛手伸开的交叉的河道水网,是未来的命运交响曲。

当我说“再见,太湖”的时候,内心里充满了愧疚和忧郁:长江下游这一水网中心的污染,直接破坏了江南大地的完整集合,当人间的污染使水变色变质,那就是说人类的命脉已经污染了。

只有人类早一日悔改,太湖才能早一天变清。

导源太湖的黄浦江是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

黄浦江,古名黄浦,传为楚春申君黄歇所开浚,故又名黄歇浦、春申江,明初称大黄浦。黄浦江东流经淀山湖,汇集浙江北部诸水,出淀山湖称拦路港,至松江县米市渡始称黄浦江,再东流经闵行至闸港折而北流,在上海市区纳苏州河向东、弯北,至吴淞口注入长江,全长114公里。

黄浦江是流程100公里上下的长江小小支流中的一条,且是长江所有支流中的最后一条,至此长江容纳千河百川的使命完成,它的万里奔行便也进入真正的尾声。

长江最末的创造是出人意料的,在黄浦江与长江汇合处,黄浦江畔、长江人海口南岸,是全国最大也是世界闻名的大都会——上海。通常,人们论及上海时都说“古吴之裔址也,然负海枕江,水环山拱,自成一都会”。其实,上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也只是渔村、聚落,它和别的支流与长江的汇合处一样,有港口古渡,却并未从一开始就显出大气来,甚至远远不及成都、重庆、武汉之初的繁华。

距今6000年前,今天上海地区的西部已经是陆地。新石器遗址告诉我们,沿长江而下逐水草而居的先民,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一切都和同期长江流域的文明状态差不多:打制石器,烧制粗陶,鱼鲜丰盛,稻作农业也相当发达。

不同的是,他们距离大海更近,是长江涌进海洋的最初的目击者,这样的江流如泻直倾大海的场面,对于启迪先民的心智和想像力,无疑是大有效力的。但与太湖周边相比,因为长江入海河道的不稳定,上海先民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观察潮水、迁移家园。

上海是此消彼长中的后起之秀。

上海是大器晚成者。

老上海告诉我,要说上海的历史得先说青龙镇,要说青龙镇得先说苏州河,苏州河又名吴淞江。

古时太湖由三江分流入海,这三江是松江、娄江、东江。东江淤塞于唐代,松江——今苏州河、娄江今浏河至今还在。三江中以松江即苏州河为主干,宋以前它江面宽阔,是太湖尾闾的一条大江。

苏州河下游在六朝时称为扈渎,扈乃竹编的一种捕鱼器具,渎者河流单独人海之意。后改“扈”为“沪(繁体字为‘塘’)。六朝时,苏州河下游已有渔人渔火渔村,东晋时为防范海盗,在江口缘海处筑有沪渎垒,此垒很有可能是上海地区用于攻防的最早的堡垒,其位置在今青浦县境内旧青浦之西。到唐代,苏州河已是苏州境内重要的出海航道,沪渎已是有一定规模的渔港。而位于苏州河南岸,在今日青浦县北旧青浦的青龙镇因为滨河临海而成为上海最早的海上贸易港。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长江传最新章节 | 长江传全文阅读 | 长江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