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 第四章

作者 : 金刚心;文鑫

有了这些个认识,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小时候手巧的孩子,如果能被家长引导、激发这一‘潜特长’,长大后的领悟力会有优势,会为孩子的未来工作贡献很多学习力。♀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

这类的例子总结多了,我对孩子的“领悟力”上培养就更重视——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进入“越老越值钱,越干路越宽”的发展轨道?

孩子长大后,“领悟力”对孩子来说不是个可有可无的职业素质,是关系到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这方面能力将关系到孩子能不能摆月兑职场的迷惘期、动荡期、进入发展时期。

那,小孩子表现在“手巧”上的这个潜特长,怎么被家长引导和激发呢?

如果沿着“十指连心”的方向去思考,答案就变得很简单,或者说相当地简单。您看,弹钢琴、弹电子琴和练书法就是难以比拟的好选择。

如此一说,似乎另一个问题又变得突出出来:小时候学钢琴的孩子太多了,我们的学员中领悟力差的人小时候学过钢琴的也不少,这又怎么解释呢?

有一天,我和一位资深的钢琴老师谈到这个问题,她儿子被保送大学时,拿不准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就请我参谋。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在孩子学特长的事情上交流多了一些。她说:“学钢琴的孩子相当多,这一点都不假。但是好多孩子看似用手指弹钢琴,实际上主要是手碗在用力。好些孩子会很熟练地弹一些曲子,可是他们多是靠熟练度在弹琴,只有很少的孩子才会领悟:先到把心思集中到手指的指月复上,再在琴键上把心里想的那个音儿弹出来。”

听她这么一说,我就领悟道:“钢琴能能通过十指锻炼心灵的感悟力,但是如果很多孩子弹钢琴时活动的是‘手腕’,而不是锻炼手指。”

回家后我就把这个话和我爱人分享了,然后让她统计一下她同事的孩子有哪些人学钢琴了,今天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我爱人说:“这还用统计么?我们院子里就有三个学钢琴的,去年都上了最好的学校,有两个是考上去的,另一个是花钱进去的,但是她们三个现在的成绩都在中上。”

说这些,就是想对天下父母们说:“如果发现您的孩子比较手巧,那您在给孩子选特长时,不妨给孩子报个钢琴班。♀”

我们没有让孩子报钢琴,不是不想报,是因为她学了三样已经够忙了。

但是我们会鼓励她去和弹钢琴的孩子多一起玩。那些孩子很好,玩着玩着有的会说:“你先自己玩一下,我要练一会儿钢琴啦,不然我妈又要说我了。”有的孩子看到我家的电子琴也会随手弹两下,看我孩子感兴趣也会教一下。我们楼下的孩子的妈妈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于是我孩子去她家玩之前,我就听孩子打电话给她:“阿姨,我一会儿到你家玩,你教我弹钢琴好么?”

我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我和我爱人已经发现她的手有点“笨”,有的孩子在穿珠子时已经很快,她还比较慢;有的孩子画的画已经有了小模样,她的画还是“四不象”,四岁多的时候,有的孩子跳起舞来已经有了韵味,她的胳膊要不**要不伸不直;

她在邻居家接触了钢琴和演奏的指法后,她回家会经常自动弹一小会儿电子琴,开始是手腕用力手指在敲,等她领悟到“手指用力而不是手腕用力后”,我和我爱人都发现她的手比以前“巧”了一些,画的画开始有表情了,跳舞时舞姿也不再硬邦邦,有了些韵味。两难的是,围棋占用了她大多数的学习时间,所以琴只能给她当“玩具”啦。

手巧心就灵,这话在她写字时也体现出来。我和我爱人从未特意教她写字,只是经常提醒一下:“记住啊,心正,人正,手正,字正,——横要平竖要直,形状要看得好看一点。”她还没上学,一些字就已经写得有了“形”。她爷爷练过字体的,爷爷说她比我们小时候写的字好得多。我们周围有一个孩子只比我女儿大几个月,她的爸爸经常晚上练书法,她得到这种熏陶,手也变得巧起来,写出的字型更是有模有样。她爸爸说:“没有特意教她,都是她自己写来写去就写成这个样子。”

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太忙了,我很想孩子也学学毛笔字,通过毛笔那柔软的毛的运动锻炼孩子的“心灵手巧”,可是总是拿不出时间。我只好有时候见缝插针给她一些对书法的兴趣:“看到玻璃上那层雾了么?爸爸小时候最喜欢在玻璃上写字啦。”于是我就建议她用写毛笔的感觉在玻璃上写起字来。偶尔她念一段幼儿园课本上的小文章,有了不认识的字,我就说:“我们把手指头当毛笔,在空气中写写这个字好么?”路过她要上的小学时,我会指着那个牌子念给她听:“书法教育实验基地”。这时她就会跟我说:“爸爸,我们上学后买毛笔,就到围棋学校旁边的那个店买好么?”

虽然这些作法看似“纸上谈兵”,可是也没办法。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其它的有用的东西只能给她心里留个感觉,希望感觉多了就能在孩子心里孕育出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这样她长大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让哪颗种子发芽,增加她对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不知道今天有多少家长在锻炼孩子的“手巧心灵”,我知道在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就很重视“手巧心灵”这件事。为了让后代能通过“手巧”开发“心灵”,一代接一代的老祖宗可谓是用心良苦。

十几年前,我开始做业务培训讲座,我会时常在讲座里对外企的白领们提一点励志的内容,这么说不是怕给老外打工的大孩子忘了社会主义,只是想说几句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我们有那么智慧的老祖宗。比如,我们的老祖宗完全可以向外国人一样教大家用鹅毛做笔来写字,那样多方便和省力?可是我们的老祖宗偏偏发明了毛笔,让后代将心志集中在五指上,这不就是想通过十指连心锻炼我们的心灵手巧么?我们的老祖宗完全可以向外国人一样使用刀叉,这样吃饭多容易啊,可是我们老祖宗偏偏要发明筷子,这不又是想通过十指连心锻炼我们的心灵手巧么?——这么一说就毫无疑问了,我们老祖宗肯定早就发现:手巧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代表着心里流动的灵气。

说到这里,就非常盼望老祖宗转世后最好转世成教育厅长、部长,学校校长,让老师们在教孩子怎么考试考高分时也能引导孩子开发“心灵手巧”。

潜特长三:孩子显示出“钻研”的特点,怎么选特长?

小提示:写这一节内容,是因为非常想和家长们说这一段话: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学出个人样,将来工作后不要遭那么多罪、受那么波折。但是未来的事业舞台一定是属于“专家”的。不能在某一个“点”上比别人突出很多的人很难成为“工作的主人”,不能成为工作的主人,这个人就会很多时候会受领导的“气”,忍受不了领导的,就会掉进职业动荡期,于是职场的幸福指数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比较低。所以孩子显示出“钻研”的特点,就好好关注它,培养它,让它成为孩子撬动未来的杠杆。

“孩子显示出‘钻研’的特点,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明显的帮助?”我喜欢研究这类主题,还经常观察类似的现象。

有段时间,我每次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就会忍不住去“算命”。我问爱人:“谁看上去象是那种在将来会学习很好的孩子?谁看上去会是学习起来很轻松的孩子?谁是那种越小成绩越好、越大思路越难开窍的那类孩子?”

我喜欢这么思考,是因为我在职场培训和咨询中发现:

虽然很多人都上过大学,成绩也不错,可是八成左右的“大孩子”工作后都不知道一件事——

怎么让自己成为“岗位”上的专家?

多数大孩子虽然知道怎么熟悉自己的工作,但是却很难知道怎么深入到各个工作细节中去。于是很难打开升职和升薪的空间,十年一晃而过,很多人孩子在低薪层次里徘徊。

我深入研究过大孩子的这种“升职瓶颈”的现象,发现这种现象并不妙。我和企业大领导交往多了,就发现有不少领导喜欢带有色眼镜看人,他们会自动略去工作没有亮点的员工,然后自动关注、提拔“工作细节上出品质和市场上出业绩”这两类员工。所以那些不能深入工作细节中成为岗位专家的“大孩子”成为“啃老族”就比较容易,在职场混出个“人样”来没有个十年八年是难做到的。——天下的家长没有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是这个样子,可是在家长带孩子学特长时,有几个家长会知道“大批的孩子长大后都是这个样子?!”

在大职场里,上面说的这类现状很突出,或者说相当突出。于是我就会经常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大学毕业的孩子成为岗位专家、在工作各个细节上出品质这么难?难道是和他们小时候没有开发‘钻研’的个性有关?还是他们小时候家长只知道让他们学东西,不知道让他们开发潜特质,拔其所长?”

于是我经常带这这个疑问设计一些话题与一些学员交流:“你小时候编的第一个故事是几岁?你小时候有没有过把哪一个兴趣坚持很久、玩出了很多内容的经历?你对你写的字有没有在某些笔画、或者字的结构上有很满意又很独到的构思?”等等。

这类问题问出后,那些职场上“难开窍”的大孩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表达含糊,模棱两可”。

而有的人则很快就回答:“我记得没上学的时候就开始编故事,我听到新故事然后就拿到小孩中间添油加醋讲来讲去,听得他们忘了去玩别的东西去;”有的说:“我小时候流行刻木板画,我开始不会刻,可是几个月后哪个孩子都没我刻的好。”

喜欢编故事的孩子毕业后在公司里做活动策划,他组织的活动总有一些新意,这些个新意给他老板很深的印象,当他的顶头上司和他闹矛盾把他气得离职时,他老板亲自出马做通他上司的工作把他请回来。

喜欢刻画的孩子毕业后做了平面设计,别的同事的设计老被主管领导挑毛病然后必须返工,可是很少挑剔他,因为他总能说出充分的道理,领导提建议时,他觉得对的会很快贯彻下去,久而久之,领导也就放手让他干。

这两位虽然还没有取得很特别的成就,但是他们已经比很多同龄人的职场顺心很多,这也是很难得的收获,至少工作上让家里人不怎么操心。

有了这些“调研”,我就更加有兴趣去观察周围的孩子,看看他们有谁出现了“钻研”的特质?

结论是清晰的:

多数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钻研”特质。

有的孩子画出的画能看出一种生动,看的人物能看出动态的表情,虽然画还很不成熟;有的孩子跳绳能跳出不同的花样、隔一段时间又跳出新的花样;有的孩子把“玩具房子”建的很有型,这些型是大人很难想出来的。

这些“潜特长”就是“钻研”的种子。

我们写这些话,就是想对天下更多的父母说:“如果您的孩子有这些‘潜特长’,别忽视它,最好去启动它。”

那,艺术学校开的哪些特长能启动这些“潜特长”呢?

显然“画画”和“围棋”是个很好的选择。

我孩子学了围棋后,专注力上超越了很多孩子。每年的春天,有一项全国的围棋赛事在我们这里举办,我的孩子每次都会去观看。虽然说是快棋赛,可是一盘棋下来也要近两个小时。还不到七岁的她就会这么一直站在比赛选手的旁边看。今年的比赛,她一直站在著名的国手古力的旁边,我看另一台比赛。赛后我看到了重庆晚报有这样的话:“昨天比赛现场,一位六七岁的小棋迷,一直站在古力的旁边看棋,古力不时无意识地用眼角瞟她,明显有点分心。”

下午的比赛,她又站在聂卫平大旁边。等到比赛结束,她趴在桌上看聂老师的复盘,也许是趴的姿势挤压了胃,她忍不住打了一个响亮的饱嗝,逗得聂卫平和周围看棋的人哈哈笑起来。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最新章节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文阅读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