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以为这么大孩子就是凑了热闹,可是她却看出了她独特的理解。+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她问我:“为什么有的国手棋被吃了一块就早早认输不下了?这样不对。我下棋就要坚持到最后一个仔。”
这话要是给一些大人听,他们会觉得孩子说的话太幼稚,大人看到优势已去就觉得没必要再下了。
可是我觉得我孩子的问题很有境界:“选手比赛,不光是自己比,还应该对观众负责,观众是希望看到选手的拼搏精神的。”
我对她说:“你以后要是能成为国手,一定记着给观众贡献体育精神比贡献成绩更重要。”
我在著名国手常昊的书里也看到了类似的问题,他说他在和围棋最优秀的棋手李昌昊决赛前,有韩国棋迷给他送花,感谢他曾经下出过很多的名局。他说那一刻他一下子对围棋有了顿悟,比赛虽然需要胜负,可是观众需要选手下出名局。于是他比赛中不再为了胜负瞻前顾后,努力下出最精彩的招术。
看了常昊这一段故事,我为我孩子能发现那样的问题而振动,不到七岁的孩子能有这种认识,不能不说是钻研精神在萌动。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我的观点有很多的支持,总结起来就是这两句话:
学画画、学围棋等特长的过程是个能让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不断升级的过程。智力升级的过程就是孩子“钻研”精神被激发和继续培养的过程。
最难得的是,这两个特长都容易和孩子的自身兴趣接轨——
您看,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涂鸦式画画”,所以画画这门特长可以衔接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如果能在涂鸦中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的“钻研”能力就一点点被锻炼了。绘画艺术是人的右脑功能的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小孩子从小开始锻炼右脑只有好处。
您再看,围棋本身也是个“游戏”。孩子没有不喜欢游戏的,所以围棋也是和孩子“本能的兴趣”可以接轨。围棋还有一个好的特点,它是两个人对抗的游戏,所以“对抗”会激发出孩子持续的兴致。为什么围棋更能锻炼孩子思考的力度,因为有对手,要和对手抗衡就要不停地想办法。即使不下棋,做死活题也是一种典型的钻研。
我女儿和所有孩子都一样,喜欢随手画一幅“作品”,有时还给自己画一个奖状。我们任她自己随便画,没有干涉,除了幼儿园上了绘画兴趣班外,没有给她报绘画特长班,因为时间有限,她已经学了声乐、和围棋。
我女儿在学了围棋后,我发现她的思维明显动了起来,刚过六岁时,我们带她去贵州,火车软卧的包箱关上门都是一个样,容易走过头。♀我爱人去洗毛巾,女儿说:“我把门开着,你过来就能看到我了。”同包箱的阿姨感慨:“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哪里会想到这些,现在的娃儿真是太聪明了。”围棋培养出来的“钻研”状态也在她的学习中表现出来,她早上起来早了,就会坐在她的小桌子上练写字;学了舞蹈后,就会自己压腿、劈叉;有时又会拿着幼儿园发的语文课本念起来,不会的字就会马上问。我们没有主动要求她读课文,全凭她自觉,结果她经常“自觉”起来。
说这些是想和天下的父母说:“孩子如果上学后学习不自觉,不主动,家长就要多要忙很多、烦脑很多。可是孩子如果锻炼出了自我钻研的习惯,那她将来学习新知识就会比别的孩子容易许多,她会比较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里。——所以,做家长的,即使是为了自己轻松点,也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锻炼自己孩子的钻研’精。如果为了孩子长大后职场更多发展空间,父母更应该从小引导孩子进入能锻炼钻研素质的特长里来。”
潜特长四:孩子爱表现,怎么选特长?
小提示:没有家长不熟悉这样的现象吧?有些孩子特别喜欢争先,孩子们一起玩什么、表演什么他(她)总想第一个表现,于是常常引发小矛盾,被家长责备,甚至责骂。其实,爱表现是孩子的一个“潜特长”,因为它有继续成长的空间。
爱孩子的家长都会本能地希望:孩子长大了,最好能有自己的事业舞台。——有的家长即使没这么想,但是肯定也没想过“我孩子长大了,就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吃苦受气的料。”如果外人这么说自己的孩子,自己非跟人家急不可,至少也会骂几句:“我们哪得罪你啦,这么说我们孩子?”
孩子长大了就该争取自己的事业舞台,不然中央电视台怎么会有段时间一天到晚告诉13亿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多数孩子长大了是要进职场的。
职场上,有很多舞台是留给“会表现”的人的,比如培训舞台上的讲师,业务评比或者岗位竞聘舞台上的选手,再比如商务交流时需要的公关先生(小姐);
我们熟悉的很多企业家,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新东方的俞敏洪等等,都是会表现的人,因为会表现,于是他们就成了企业的“形象广告”,他们表现得越精彩,企业的形象越闪光。
所以每当我研究这个话题时,就会用另一种眼光看那些爱表现的孩子。同时会想:“如果家长们能将孩子的‘爱表现’向‘会表现’方向引导、激发,那孩子长大后的发展空间肯定比很多不会表现的孩子大得多。
有了这个认识,我就会对这个话题研究更多,特别是当我有了一个爱表现的女儿后,我更会自发地把这个话题当课题来研究。于是在我培训和做咨询时,我就会对职场里很多人进行更多的观察。
这一观察让我对“会表现”与“爱表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个认识特别值得家长们反思:
“爱表现”和“会表现”是不一样的。
有些孩子小时候爱表现,长大工作了还是爱表现,可是职场里“爱”表现的人特别容易招来同事的厌烦。比如前些天有一个学员向我咨询,他们有个同事特别喜欢“多事”,哪里有他哪里就数他的声音最响,在大领导面前他的建议最多,很多建议都给别的同事增加不少额外的事情得做。
而有些爱表现的孩子,如果能在职场里把自己变成了“会”表现的人,这类人特别容易有事业舞台,成为带领同事前进的火车头,比如在我这咨询过职业规划的一个学员,她包的饺子又快又不露馅。可是有些顾客对饺子煮熟后会出现露馅的事情而抱怨,她发现这里存在价值后,就给领导发匿名邮件,建议企业举办包饺子比赛。于是她因为自己包的饺子一个都不漏而当了冠军,再之后她就顺利地升了职。这种例子很多,我们在另一本书里还向读者介绍过一位超市的收银员类似的升职故事。
说到这里就想对天下的家长们说:“如果家长不引导爱表现的孩子学点特长,将来爱表现就可以延续到工作中,‘爱表现’就很可能不会升级为‘会表现’,接着就会因为爱表现而四处招人烦,陷入被同事讨厌的状况里。反之,有了学习力,自动学习学到的东西多了,爱表现就会升华为会表现,未来的事业空间就会大很多。
那么,哪样特长能将“爱表现的孩子”的学习力提升呢?
最好的选择应该就是棋类运动啦。
我孩子学围棋后,我观察了很多学习围棋的孩子,发现这里有很多的孩子属于“爱表现”一类的,比如老师一提问,总有孩子想都不想就举手。次数多了,老师不得不提醒:“积极发言是好的,但是慢一点举手,稍微想一想再回答好么?”再比如有的孩子老是喜欢接老师的话,往往老师在讲棋时话才说一半,他的下半句就给接上了,那感觉听上去象是想和老师讲相声,老师有时忍不住会提醒:“听课要有礼貌,发言前先举手。”
那这些爱表现的孩子怎么提升到“会表现”层面上呢?
等到下棋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爱表现”就不得不提升到“会表现”这一层次上了,因为下棋最后是要论输赢的。
如果输多了,孩子自然会反思自己的聪明劲头上哪去了。
我观察了很久,发现有两类孩子下棋进步快,一类是学习态度认真的孩子,一类就是爱表现的孩子。前者学得快,这很好理解;后者学得快,我想原因是爱表现的孩子有更多的表现欲,于是棋盘成了他的舞台后,他就开始在“棋盘”上表演了。
我的孩子也是那种爱表现型的。
记得在幼儿园开始学画画时,她对怎么画没什么情趣,但是画完了把画拿给老师看的劲头却大得很,恨不得每画一点就让老师来看一下。
等她大一点,这种爱表现的特点更突出,学芭蕾可以劈叉了,只要有机会她就会不管地面干不干净,“叭”一个劈叉就亮出来了。
唱歌时更是如此,如果我和爱人表扬别的孩子没说到她,她就会立即提出来:“我呢,我还不是这样。”
但是有一个大问题我不得不考虑——
职场上爱表现而不会表现的员工容易着人烦,爱表现而不会表现的孩子上学后也容易着老师烦。
这两个观念驱动着我想“改造”孩子爱表现的个性。
开始学棋的一年,她爱表现的特点在棋盘上落子飞快。
等她围棋学了一年半后,我发现她稳当一些了,表现自己之前有时也会有一些思考啦。
有一次,我在旁听。老师让我女儿的对手下完棋后记得复盘,那个六年级的小哥哥说:“小妹妹有时六分钟才下一步棋,我怎么记得住么?”
又有一次,我旁听时听老师对一些下子飞快的孩子说:“你们看看小妹妹,那样子就是下棋的态度。有点象职业棋手。”
课后聊天时,老师说:“我发现你女儿虽然比好多大孩子下棋的水平都差一些,可是她有时还能赢这个赢那个。因为她下棋态度好,所以经常能在后面发现机会。”
我会把这些话题和一些咨询者、学员聊围棋的好处,希望给这些家长一些借鉴。其中一个很熟的家长和我说:“我带孩子去看围棋班了,可是他不喜欢。”
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是学了几次后才有点兴趣的。
过了半年,有一天,这位家长给我留言说了两件她孩子的事情:“老师,我儿子幼儿园班主任找家长谈话了——
1、我儿子上课讲小话,老师批评了几次,他都不听,还讲话;
2、他说去洗手间,结果一个人去玩滑滑梯了。”我再次建议她:“带他学下棋,锻炼一下专注力,同时也让他的能力集中到棋盘上好好表现。我看到好多家长孩子学棋,都是因为孩子太爱动。”
我很高兴她能这样告诉我:“嗯,刚给他报了国际象棋。他们同学报了,他才愿意的。”
没学棋的家长容易以为只有少数孩子会喜欢,实际上不是,很多家长都认识棋可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角度的触动和锻炼的机会,比如深圳,五百人以上的围棋学校就好几家,每年深圳棋院颁发的围棋业余段位证书就超过八百。
潜特长五:孩子擅长表达或者想象,怎么选特长?
小提示:很多孩子话都很多。当家长发现孩子在说话时很喜欢描述,很喜欢引用曾经听过的话和词,或者带联想的话,这时家长就该多关注孩子的“潜特长”,引导孩子讲故事和做主持,朝表达力的方向延伸。
“表达力”是门将来很有用的特长?!——如果家长们听到“表达”这句话,有几成家长会立即同意这个观点?
可能多数家长会立即把表达力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联系在一起,接着会想:“表达力即便是一门特长,也是一门使用途径很窄的特长,远不如学英语更有用。”
其实孩子长大后进入职场后,“会表达”比“会英语”应用的地方多很多。
英语是门辅助工具,可是表达却是工作中随时要用的,人人要用的。
好些家长很可能对上面这个观点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会说话,很爱说话,伶牙俐齿,将来肯定很善于表达。实际上这个观念不“恰当”。
因为在孩子们长大后,表达力很容易缺乏。我在做培训和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很突出。
我们发现很多大孩子工作中很能说话,一天说很多话,但是却不是很会表达。举个例子:
每个公司,公司里没个部门都要开例会的,例会中领导最不喜欢那种问一个问题,回答起来抓不住重点,或者说起话来吭吭哧哧比生孩子还困难的员工,当领导听到这类员工私下里说起来话叽叽喳喳,心里就容易有更多的逆反心理。
我在多本书里都对这个现象提示再三,现在又提起来,因为
家长们都知道,孩子长大工作后多是要从基层做起的,基层工作每升半级一级,工作待遇就会相差不少。让领导不喜欢就等于封闭了基层员工升级的大门,因为升与不升基本上都是部门领导个人喜好决定的。好多大孩子看到别人升级心里不服,又不在自己这里找问题,于是就选择了跳槽找出路,却不知道新工作一样要面对旧问题。
我们还发现,很多大孩子进了职场,以为自己很会说话就可以做培训了,接着很苦恼,自己这么会说话怎么领导总是不给自己做培训的机会呢?
说白了,又要回到“会说话”还是“会表达”这个区别上来。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