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 第十六章

作者 : 金刚心;文鑫

很多家长喜欢买书,希望一两本书能让他们学到一切,实际上,读书有用,和有经验的家长多交流,引到有经验的家长多回忆是本更有用的“书”,多读这本“书”就等于同时带动了自己给孩子做的规划和计划。♀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

有了基础后,“老师”就要换成“导师”

小提示:老师主要给孩子的是知识,导师更多给孩子的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习惯。如果孩子的特长有了基础后还是跟老师,就可能耽误了孩子。

我的孩子声乐一晃就两年了,我很认真的体会了现在教孩子的老师的水平,觉得没有必要再换老师了。我鼓励孩子:“你现在的老师很有水平,跟她学一定能学到真功夫。”

我这么说是有原因的。我仔细观察了整个班级孩子的变化,发现有几个孩子一年来进步很大。我对爱人说:“看一个老师有没有水平,一是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实在的进步,二是看整个班级有几个孩子进步比较大。”

我爱人同意我这个说法:“别的孩子也进步大,老师的水平才靠得住。我们把孩子放在这个班才放心”

可是围棋就不能不换班了。

其实,这个围棋教室里的老师也很好很有水平,有些孩子到了他那里接二连三地升段位。可是我总觉得他再教我的孩子会有问题,因为我能感受到他自己的围棋水平不错,能感受到他教孩子出成绩也很有经验,可是我感受不到更多的东西,我觉得一个孩子学围棋应该能学到很多的“围棋思想”,可是这里做不到。

这其间,我看到的一篇文章更支持了我的观点,文章讲的是书圣王羲之小时候,他的老师怎么教他学书法的。文章讲:“老师只教了他三样东西,教他写‘点’时就带他去体会高空坠石,写‘竖’时,就带他去揣摩古树枯藤;教他写‘横’时,就带他去体会天边的‘天海一线’;——老师教给他的就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教他把生命和自然写进他的笔画。因为注入了对生命与自然的力量,于是小王羲之越学越有心得,越学越有感悟,感悟多了,书法就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了他人生最浓厚的兴趣。”

在贵州我们遇到了著名围棋教练李立君。短短地两天里,听到了他一些的教导,我第一次听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围棋思想”。

我和我爱人说:“启蒙班的老师对孩子的帮助很大,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是孩子学到现在这个阶段,必须由老师换导师了。这一点不能含糊,一个阶段做一样事情。♀”

可是李老师的围棋学校在大庆,离我们这里实在太远了。

等我们回到家,我就和我爱人开始思考:“难道我们这里就没有这么围棋导师么?”

我们这里曾经号称“围棋之城”,曾经在古井里挖出过宋代的棋盘。我们这里围棋业余爱好者也很多,可是比起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我们这里的围棋学校规模差很多。据说我们这个省已经有几年没有出一位职业选手。

网络里查到了一些围棋学校,咨询了一下,觉得都是老师,不是导师。

我不死心,继续,再继续。终于查到了罗老师这个学校的信息。我很高兴:“原来我们这里也藏着在全国都有声誉的围棋导师。”

我和李老师交流这个事情,他的观点和我很一致。他说:“一个老师要有度量,敢于把好学生推荐给更有水平的老师。”

之后,在带孩子学特长时,我和一个带孩子学画画的家长交流了我的观点。

她听了很有触动,她说:“我们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也想我孩子老是按着老师的要求学来学去不是回事。打基础的时候可以这样,但是基础都打了两年了,还老是这样按部就班地学,我就感觉有问题。我也说不太清楚问题在哪,但是听你这么一说,我就觉得我孩子也到了该找一个能点拨他的老师。可是这样的老师不大好找。”

接着她就问我怎么找到的?

我说:“我们在认识到导师型老师的重要后,就开始网上查。可是这个罗老师不打广告,他的学生都是慕名而来,一个介绍一个。我在网络上根本查不到他的任何信息。我不甘心,就把我们这里的围棋新闻、报道、博客等等,突然查到了一个新闻里提到了一句。我就很好奇,到处搜索,和相关的围棋单位打电话,给围棋杂志发咨询邮件。问来问去,终于在棋院碰到了一位热心人,这个老太太给我找到了罗老师的电话。”

之后我就带着孩子去罗老师那里“试棋”。下一个一盘让子棋后,罗老师一步一步分析我孩子的下法,每一步基本上都能说出一些“棋理,比喻”,我打开眼界。

罗老师说:“我教的学生有一个现象,他们即使停个几年不下棋,恢复棋力的时间很短,可是很多别处学的学生几年不下棋,棋力下降就很多,恢复也慢。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教学生的是棋理,是方法;别处的学生练的是复杂的计算,是复杂的定式,是一些特别的招式,一旦一段时间不下,他们的计算能力就比不得从前,棋力也跟着下来了;可是方法是不会忘记的,所以恢复得就快。♀”

实践证明了罗老师的话,几个月后,我感觉我孩子下棋思路清晰多了。而且围棋锻炼的思路还用到了生活里,有时分析问题,她会说:“第一,第二,第三。”

而且看到新奇的东西会主动找答案,有一天,她看到椅子座位和靠背之间有一个圆弧模样的洞就问我:“爸爸,为什么这里有个洞?”我说:“可能是为了美观吧。”她说:“坐在这里的人放个屁,可以从洞里跑出来。”

第五章带孩子学特长时,家长最好多注意这些事情

爱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有这样的观念:

特长,孩子飞向未来的翅膀。

可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发现:

孩子学特长的时候,多数家长只是“陪读”不去“伴读”。

对比中,我们发现:

孩子在学特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去给孩子当导师,只是把孩子交给兴趣班的老师就完成任务了,那接下来,这个优秀的孩子就可能优先生锈了,因为这孩子在特长上的成长很可能慢得很。

所以我们有时就很闹不明白:

既然想让孩子在学特长的过程收获得多,家长的观念就必须先进些,可是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的家长的观念都抱着自己理解的那一套东西,不知道自己那一套东西已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需要?!

我在工作中就常遇到一些女士的咨询,她们上班没时间带孩子,于是把孩子留给老人;可是自己出去工作又不放心孩子的成长,觉得没时间教育孩子很不安。每一次在解答时我都少不了强调同一句话:“孩子学特长的年龄段特别需要父母伴读,爱孩子,就给自己学特长的孩子当导师。”

孩子由心希望家长“陪读”而不是“伴读”

小提示: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家长给孩子的是动力还是压力,孩子很知道的。所以孩子会由心地希望家长能和自己多一点共同语言,而增加共同语言的最好办法就是一起成长。

孩子有这样的心声,是我在陪读时发现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今年的元旦。因为考虑到孩子很快就要期末考试,会有一段时间要复习功课,所以围棋学校新年的第一天依然正常上课。

我的孩子在另一个教室上课,我在罗老师的班上旁听。罗老师一人和三个孩子同时下棋,下完了就让每个孩子复盘。有一步棋孩子和罗老师都有点记不清了,刚好我对那步棋印象比较深,于是我就指了出来。罗老师很高兴称赞我:“你们看叔叔多用心。”

没想到这句话引发了几个孩子的感慨。

一个孩子说:“我都很想我爸爸也来学一下,他就可以回家陪我下一下。他要是能陪我下一下,就不用老是唠叨:去摆棋谱啊,今天的死活题做了没有?”

另一个孩子是女孩子,她比较细心:“叔叔就象小学生一样听课。妹妹学不会的叔叔都学会啦。”这个女孩子本来不够水平在罗老师的班里上课,可是她的家长认准了罗老师的名气来报名的,所以她一直跟罗老师学,罗老师老是希望她“多动点脑筋,进步快一点”,我从她的口气里听得出她也很想她的家长不要在外面看电视,进屋来跟着学一学。

下课了,罗老师问我:“你的棋力怎么样?我想知道什么动力让你能坐得住很着学?”

我说:“我带女儿学棋时,只知道往棋盘上摆子,一个定式都不会。可是我知道一些孩子成长的要点,比如老师教的重点肯定小孩子会漏掉不少,花那么多时间却学漏了不少?!天呢,真不敢往深了想。所以我就跟着学。我担心我回去不和她去复习,她一个人学会学得很慢,我最怕一晃几年过去了她还没学出点实际的东西来。所以我的棋是和女儿同步成长的,现在我都有点下不过她。”

罗老师赞同我的观点:“家长能跟着学肯定是有好处的,至少他能体会孩子成长的进度,体会到成长的进度对娃的成长相当重要,因为家长比较能体会到孩子学棋的心情。”

我说:“我也是这么想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罗老师说:“可是很多家长没心体会这些道理。”

我问:“以您这么多年教孩子学围棋这门特长的经验,家长不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最容易出现的负面现实是哪一个呢?”

老师说:“因为家长这样做就容易和孩子在一个层面上交流,不会动不动就拿家长的权威来压孩子。不然有些家长一看孩子进步不快,就会瞎着急,然后就对孩子说一番大道理又一番大道理;最后家长觉得自己操足了心,可是孩子觉得家长很烦人。”

有了这些认识后,再和别的家长闲聊时我就忍不住问:“你们孩子在家下不下棋?和你们家里谁一起下么?”

家长回答的话多是这样:“没人和他下。我们又不懂。”

我说:“可以跟着老师一块学,看他怎么和孩子下,看他怎么讲棋,听多了就懂了。”

很多家长会这么说:“听不懂,听得糊里糊涂。”

我又问:“那你们会不会有时候很急?我觉得我有时候也忍不住会着急。”

家长们的意见基本一致:“本来不着急,可是同一个班的孩子都升班了,我们还在原定不动,一想到这个就会急。急起来就喊孩子去摆摆谱,去网上下下棋,再不动就只得骂几句。”

我说:“是,做家长的,心一急就忍不住要吼两句,我有时也有点这样。”

有的家长说:“晚上、周末,拿这么多时间学,看到孩子拿不出学习态度来,有时想多了真是急死人。”

我把这些话和爱人说了,我爱人说:“我们刚开始不也是对围棋糊里糊涂的么?也是啥都听不懂的么?多听几遍就听出一点来,又听出一点来。即使这样,你不是还是有时会对孩子发急?急是家长的本能,区别只是急多急少而已。”

我说:“是,在启蒙班时,老师讲棋的时候我真的听得莫名其妙,一个最基本的定式都要听几遍才能明白点。我就想我们都听得这么糊涂,怎么敢指望孩子学得很快呢?幸好我跟着学了,不然看她下的棋被大孩子吃得乱七八糟,肯定只会干着急、没办法。”

认识到陪读的重要性后,我和爱人不光是在围棋跟着学,在孩子其它特长班也一样。

孩子学芭蕾后,我爱人就会从栏杆外盯着看,看女儿的表现,也看别的孩子的动作。好多家长很无聊,有的看书、有的聊天、有的织十字绣。下了课回到家里有时候,我爱人就会谈起孩子们怎么上课的,然后就一边说一边做起动作来,我的女儿立即参与进来,跟着做。有时还会说:“妈妈。不是你那样跳的,是这样。”

我对爱人说:“你这样一回忆,就等于让我们宝贝不知不觉中复习了一遍。”

在声乐班,我们也想“陪读”。这里上课是关门的,家长不让进去,只有最后的十分钟看孩子学唱歌。不过有这十分钟也够用了,老师会把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不足都点出来。接着我们就会留心她的“不足”。有一次老师说我的孩子唱歌下巴太僵硬,多练一下挥动下巴的动作。于是我们回去将把自己当成孩子,说话之间就开始练习老师讲的要领。果然这一带动,孩子立即参与进来。有时我们还会说:“宝贝,看看我们倆谁活动下巴活动得最到位?”她很有兴趣地参与进来。一个星期后,我听老师说:“看得出来,你的孩子很用功,回家想过了,也练过了。”我的孩子听这话很高兴。下了课还做着活动下巴的动作给我看。

我仔细琢磨了一下:

孩子希望家长陪读而不是伴读是有内在的理由的,因为孩子想学得更轻松一点,想和家长交流起来共同语言更多一点,孩子不想老是面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状况。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最新章节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文阅读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