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 第十九章

作者 : 金刚心;文鑫

第六章爱孩子的家长多“方法”

——让孩子有兴趣坚持学特长的一些小窍门

没有学不到东西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家长

和用心的家长结成同盟

小提示:在望子成龙的过程中,这一步可能起的作用无可替代。♀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所以推荐给家长们借鉴。

家长们之间形成同盟好处真的比想象的要多,有时候看到别人很用心,自己就会少不少懒惰。有时候看别人的方法很好,自己也会马上有机会借鉴。

说句有点过的话,我觉得与其崇拜一些教育专家,不如和身边的用心的家长结成同盟,这样起的作用要长久,要大很多,而且更接近实际应用。

我女儿学围棋前,我爱人就和她的同事交流很多。

有一天,我和爱人说:“如果我们孩子将来围棋有所成就,你那个同事在起步时帮了很多。”

我爱人的那个同事的儿子比我孩子大六岁,于是她带孩子学围棋的经历就成了我们的教科书,她走过的弯路都成了对我们的提醒。我们女儿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她介绍的。

很快我就发现并不只我们会和用心的家长结成同盟,很多人都会。

我们楼下的邻居有个比我女儿小三岁的女儿,她有一点心得就和我爱人分享。有时她还拉着我爱人一起看光盘,光盘录制的是一为育儿专家的经验。

我爱人也把我们带孩子学特长的经验统统倒给她。

我爱人的另一个同事也会,她的孩子到了四岁后,她就带着孩子去看我女儿唱歌,艺术中心下了课,她还要带这女儿随我孩子去围棋学校体验一下,我们说你女儿可以去启蒙班看看,我们院子里有别的孩子在启蒙班,可是她不干,一定要带着她的孩子看我女儿下棋的情景,要看就看最优秀的。

写这些话,是很想天下家长们能和身边积极和用心的家长多交流,多走动,让彼此的优秀互补共震,最后受益的是孩子。

我在资料中看到名人们很早就主张这一点,比如著名教练邱鑫就是,邱鑫的儿子邱峻,他小时候和胡耀宇经常一起交流和下棋,现在两人都是一线国手。

与老师结成同盟

我孩子上特长班,我和爱人都会嘱咐她对哪一个老师都要礼貌,有时下课了,她回忘了和老师说再见,我们也会提醒她。

每次提醒她,我们还会多说一句话:“为什么要有礼貌啊?是不是围棋国手谢赫有句很好的话:棋艺加礼仪等于大师。”

我女儿慢慢地养成了尊敬老师的习惯,老师眼里是有对比的,所以没有老师不喜欢有礼貌的孩子。

春节前最后一节课,老师有点疲倦,他看时间到了,就疲倦地说:可以下课了。

孩子们呼拉拉就离开了,我女儿跑到门口说了声:“啊,忘了”。然后就跑回去:“老师,新年快乐。”

我看见老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我对女儿说:“你看出来你们老师感冒了么?你给他拜年,给他送了一点好心情。”

不光是女儿,我对孩子的每个老师也很尊重,遇到了就打招呼,有机会就和老师们谈一点孩子学特长的状况。

时间久了,没有教我孩子的老师也会把自己的经验说给我听。

有一天,我女儿下完棋,我带她在一个空教室里复盘,另一个班的老师本是在门口休息,老师立即走进来指点我的孩子。

我们周围也有一些家长和老师结了同盟。那个妈妈也是有时间就和老师请教和汇报,请教怎么学,汇报学了什么。这一方式永远有效,我想里面的原因太简单了,天下的老师哪个不喜欢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哪个老师不是带过太多的学生,哪个老师没有曾经对大批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摇头,所以老师一见到态度好的尊敬度高的“学生”,心里就会本能地涌起多说几句的感觉。♀

那个妈妈有一次和我说:“徐老师教了我孩子一招,很管用的。上次打段的时候就用上了。”

我忙问:“什么招?”

她说:“我就问徐老师孩子太忙没时间在家下棋,不下棋又进步慢,怎么办?徐老师就告诉我他以前学棋会在洗脚的时候拿本棋书,洗个十几分钟就看十几分钟。我女儿就这么做,一本《手筋大全》就在天天洗脚中看了一遍,接着她就觉得自己长棋了。考段的时候,有的对手给她下怪招,我女儿就是拿《手筋大全》上的一招制服他的。”

不光是围棋,在声乐课也是这样。

我每次带女儿去学,有机会就和老师聊两句,遇到老师就会打个招呼。孩子的老师每次都会告诉我孩子进步在哪里,还有哪个地方要注意提高,等等。

给孩子塑造一个产生学习兴趣的气场

小提示: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这句老话在孩子学特长的时候很有用。值得天下家长多体会。

我孩子学围棋这门特长后,我心里就老想着职业教育里的一句话:“推动不如带动,带动不如环境熏陶。”

我跟我爱人说:“现在宝贝要学围棋了,既然学了,就争取走在正确的成长轨道上。我研究了孩子学习的思维流程,孩子肯定对老师讲的话吸收只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我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钱,只学到了二成的东西,如果对这个事情不警惕,我们就很可能以为孩子在学围棋,实际上她在玩围棋,一年后她的水平依然在被动学习状态里出不来。”

我爱人对正确的思维有很好的接受力,当我们达成一致后,每次她带孩子去学棋,都会在一边旁听,然后回家后和孩子“下一盘”。

果然,有这一步和没有这一步相差悬殊,两个月后,同时学的孩子已经不是她的对手,她开始赢得了几个学了半年的孩子,而且那些孩子都比她大一两岁。

我又和我爱人商量:“你知道学钢琴的孩子很多,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叫会谈钢琴,有的孩子叫钢琴家么?”接着我告诉我爱人一个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同样学钢琴的孩子,弹两万个小时的成了会钢琴师,弹十万个小时成了钢琴大师。”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孩子学围棋,下棋的量要上去,不然也只是玩棋,学不到锻炼思维的学习力。

于是以后有时间我和爱人都会陪她去学,去下。

每次我们带孩子去学围棋,别的家长在看小说,在聊天,我们则搬了凳子在一边听。然后回去把我们学到的重点拿出来与孩子切磋。

果然我们的认识很科学,老师讲的至少一半的知识点孩子是左耳听右耳冒的。

有了我们的伴读和回家后的复习,我们孩子的进步就出来了,学棋半年后,教室里学棋一年的孩子也开始一个个输给她。

因为有赢棋,于是她对棋的兴趣也多了起来。

以后我们身边有谁的孩子要学围棋,我和我爱人都会告诉别人:“别忘了和孩子一起学,这样孩子才进步快。”

可以给孩子塑造“学习气场”的方式很多。

不知道别人家里,家长和孩子有什么固定的交流会?我们家有一起吃水果和零食的习惯,我们三个经常围在茶几旁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

因为吃是大家共同的兴趣,于是共同的兴趣拉动了共同的话题。这其中就有了“志”的熏陶,也有“道”的激发。

其实,可熏陶孩子的事情生活里有很多,只要多一点回忆就能找到。

有一天,我爱人带孩子去学围棋,她和一位家长交流。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聪明的小朋友的妈妈。

那个聪明的小朋友虽然上课抢着发言,可是老师在棋盘上给他讲棋的时候,他却东瞧西看不认真听。老师讲大课时他也喜欢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于是常被罚站。

天下的妈妈都比孩子更希望孩子能“上进”,看到儿子老被批评,这位妈妈就告诫孩子“好好听,认真听。”可是效果不大。

有一天老师又批评她儿子,让他站到一边听课别影响其他人。这位妈妈实在急了,就拉着他儿子出去:“再不认真听,就不学了。”

可是下节课那聪明的小朋友又来了。她妈妈对我爱人说:“我们真不想他学了,可是他一定要学。怎么都拦不住,就是要来教室下棋。”

我爱人对这段话很感慨,于是就在吃水果时问我们的宝贝:“如果老师批评你,你还要不要学?”

我女儿说:“要,我要。”

我爱人又问:“如果爸爸妈妈不想带你去学了,你会不会象小哥哥一样坚决要去?”

我女儿说:“我要学。”

这个聪明的小哥哥的一点闪光点被我爱人开发成了熏陶孩子的“教材”。她总会变换话题把个闪光点说出来:“那孩子一定会学出来,因为他自己想要学。如果自己不要,只是爸爸妈妈想要,那肯定进步不快。”

我女儿立即说:“我还不是?我还不是这样?”

这段熏陶对孩子影响很大。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女儿又开始“喜欢吃子”,不去研究“怎么围空”,我就生气了,我说:“喜欢吃子,你就是在玩棋;围空才是下棋。你说你要玩棋还是下棋?你要是玩棋那我们就不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了,就在附近找了幼儿园的围棋班就可以了。”

女儿立即觉得很尾曲:“你不带我去,我就自己去。”

我说:“你怎么自己去?你太牛了?”

她说:“我自己坐公共汽车去。”

我回家把这话讲给我爱人听,我爱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我女儿很倔强地说:“你们不给我交学费,等我挣钱了我就自己交。”

我立即亲了她一口:“宝贝,爸爸巴不得你喜欢学,巴不得你有一天学到中国棋院少女围棋队里去。以后我们学下棋不学玩棋好不好?”

她说:“好!”

我爱人对别人身上出现的闪光点很是敏感,围棋教室里出现的“小优秀的小故事”都会变成她的感慨,拿到我们的聊天里说个够。

有一天,围棋老师讲了一个小哥哥的故事:“这个孩子是比赛的材料,他有股不服输的气势,不象有的孩子在教室里水平不错,一比赛就水平不见了。这孩子因为不服输,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就从业余一段打到了业余五段,他家里也没人教,全是他自己喜欢学。”

我爱人有段时间总会对这个故事感慨有加,大概我的女儿耳朵都被磨出茧了。我爱人不管这些,每次都象第一次一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那表情不象是在对孩子说而象是对我说。

我也由心地感叹:“这孩子是个材料,说不定将来能成国手。”

我爱人说:“可惜那孩子学的有点晚,现在要上六年级了,没时间学了。家里条件也一般,所以他好象就没继续冲业余六段了。不过五段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了,将来升学有加分的。有些中学有围棋队,所以五段可以做特长生。”

这些熏陶是很有作用的,她在看围棋时就不再是一堆棋子在摆来摆去,她心里会藏一个目标:“我的前面还有很多高手。”

不过这样的熏陶也要辩证。

我们很快就发现一个“小毛病”,我的女儿有个显著的特点:一旦比赛赢棋,她就牛得不知道天外有天了。

有一次,在市里举办的中小学生围棋锦标赛,我女儿以幼儿的身份参加小学女子混合组,和她交手的都是大孩子,业余五段的就有两个。

我们都以为她会一路输到底,于是就反复嘱咐她:“和姐姐们学,别把成绩当回事。”

可是她上去就和一个三段的姐姐下了一个小时。虽然输了,那个姐姐对我说:“她可以考段了,我觉得她应该有一段两段的水平。”

接下来她又赢了一个一段的姐姐。这下她就不得了了,我觉得她明显地兴奋,我和她说话时她也没了往日的注意力,说话也变成特别自信和强势。主见似长江水滔滔不绝。

我马上和我爱人意识到:“不能让她去考段,一旦考上了业余一段,她还不骄傲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我把这个想法和著名教练罗老师说了,罗老师说:“别把段位看得那么重,我以前的一个学生都拿到全国比赛的第三了还没考段,你看我班上有的五段的同学,段位高了就没没了那么强的进取心,找不到目标了。我是主张考段就是种锻炼,别看结果,重要的是大赛能拿出棋力来,拿到好名次。”罗老师还说了他的经验,“一个娃儿,只要学习态度好,功夫下得到,都会拿到业余五段。这个不是问题。”

罗老师的话也被我们在家庭交流会上反复提起。让我满意的是,我的女儿是个能听进道理的孩子,她还没上学竟然能听懂罗老师的这些话。有一天她和妈妈从围棋教室回来,她见就说:“妈妈鼓着我参加下一次升段赛。”

我问她:“你想不想去么?”

她说:“爸爸说我学出了棋力,将来一年一口气从一段打到五段。”

我又问她:“你自己觉得本事重要还是段位重要?”

她说:“本事!”接着她又说,“爸爸还说,全国赛拿到好名气,一下子就升到五段。”

我问她:“我说过么?”

她说:“说过的,你说拿到世界冠军直接升职业九段。爸爸,亚运会比赛要是拿冠军能不能升九段?”

这类的对话多了,我就很感慨:“千万别忽视了孩子的吸收信息的能力,如果不给孩子很多有意义的熏陶,她就会接收很多的其它信息,也许很多信息就是垃圾信息。”

尽管我们努力给她打开眼光的熏陶,可是依然挡不住环境中垃圾信息的渗透,有一天我嘴里哼北京奥运会的歌:“我家大门常打开;”她立即接着唱:“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小偷近来。”唱完就很高兴地笑。我就知道一定是围棋班那些淘小子的“杰作”影响了她,于是赶紧纠正她:“宝贝,是不是哪个小哥哥唱的给你听到了?”她老实承认。

我告诉她:“宝贝,你将来想当国手么?”

她说:“想得要命”

我说:“你想当国手,想当最优秀的人,那你就要知道不好的东西就不要学,听了就要忘;好的东西听了就要不忘。你听得懂爸爸的意思么?”

她说:“听得懂。”

我说:“那爸爸下次多听说说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好么?”

她说:“好!”

我爱人在这方面也非常注意,她经常问女儿:“你身边的好朋友有什么优点,说给妈妈听?”

女儿的回答常常很有意思,她喜欢的人她就说:“优点多得要命,全是优点。”她不喜欢谁她立即就说:“没有优点,一点优点都没有。”

显然,如果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孩子的人格是不能与时具进的,如果人格不能与身体同步发育,那她心中的“道和志”更不可能熏陶出来。

我很佩服我爱人,她在这一点上比我更“固执”。我在书房里经常听到客厅里她在问女儿:“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缺点?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优点?”等女儿说了,她就会问女儿:“你最好的朋友有哪些优点?跟妈妈说说,看看我女儿今天是不是又有新的观察?”

“预防针”的作用很大

小提示:孩子学特长,不是从报名兴趣班开始的,而是从打“预防针”开始的。

我很想孩子学围棋这门特长。为了推行这个计划,有时送她上幼儿园或者接她回家,走在路上会突然问她一句:“你长大想当什么?是围棋大师还是歌唱家还是舞蹈家?”

她毫不迟疑地说:“舞蹈家”

“还有呢?”

她有毫不迟疑地说:“歌唱家”

我说:“你喜欢围棋么?”

她很干脆地说:“不喜欢。”

我对她的回答也不当回事情,因为她连围棋都没模过,她的话肯定是随口说的。

我爱人说:“你就别一根筋。我不反对她学,可是也不会让她将来吃围棋这碗饭的,该上的学还是要好好上。”

我说:“孩子学不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围棋的意义是不是能想得通,如果我们自己觉得理直气壮,那还有什么可辩论的,肯定是要学,下一步就是怎么学的问题了。”

我很坚定我的想法,如果父母对一个东西的价值认识不透却强硬让孩子去学,这里肯定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已经对围棋的意义有了坚定不移地认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经常打预防针肯定是有好处的,我女儿第一次去围棋教室就在融入了那里,以后不管天多冷,下大雨,她从来没说过“不想去”。

有了围棋这段打预防针的经历后,

我们准备让孩子去学芭蕾。之前,我爱人就带着孩子去参观别的孩子怎么学的,回来之后就和我讲。以后我带孩子学唱歌时,孩子下课不愿意马上离开,硬拉着我去舞蹈班的场地上去看。

看了几次,就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孩子在练基本功时做不到位,老师就会帮着辅正姿势,这一辅助,有些孩子受不了啦。哭的哭,叫的叫。很明显,老师手上的劲立即松了些。

孩子在家里是个宝,到了兴趣班上,还是宝么?老师眼里装着三十个孩子,只有那么吃得了苦,练功认真的孩子才是老师眼里的“宝”。于是我就发现老师更多的关注点会留在“懂事”的孩子的训练上。

在去学之前,我和爱人还不望反复打预防针:“学芭蕾舞很美,可是有点苦啊,如果吃不了苦咱们开始就不学了。

孩子立即说:“我要,我要学。”

我也会跟她说:“咱们要学就学到底,在我们家,没有半途而废的学习。你可要想好了。”

这样的预防针打多了,真的有效果。我爱人回来对我说:“老师教她们压腿,我们宝贝眼泪直流,可是没哭出声来,继续练。那真叫热爱啊,她要是下围棋也这么热爱,肯定将来能成国手。”

因为事先引导得多,于是她对学习的过程会出现的苦和波折有了认识,我们没操什么心就让她在芭蕾舞班完成了基本的训练,筋打开了,把脚拉到头顶,一百八十度劈叉都顺利做到了。

第五节:及时发现学习态度里的漏洞

我的孩子学特长前,就听到一个孩子的妈妈说过的一句话。她的儿子参加了奥数,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老师经常提醒家长们:“要留意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些孩子看似学得很认真,实际上会自动走神儿。尤其是女孩子这个现象更容易出现。”

“看起来很认真,实际在走神?!”这个观点牢牢记录在我脑海中,于是在我孩子学围棋后,我就经常默默关注她学习的神情。

果然如老师说的,孩子听课很认真,可是旁边哪个小朋友动一动,她的眼神就会飘过去;有时候听着听着我就看她眼神有点发呆。

下课后,我赶紧提醒她:“你知道什么叫听课么?”

她说:“不说话,不玩棋子。”

我说:“你记得,听课要想听进去,必须眼睛跟着老师手里的棋走,耳朵必须跟着老师的声音走。你重复一遍。”

这样多次提醒后,她的状态就比以前专注了些。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最新章节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文阅读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