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发现她走神,我还是要反复提醒她:“你知道为什么你周围的好多小朋友都学了几年棋,可是好多都和你水平差不多么?”
如果她回答不上来,我就会继续问:
“是不是他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走神?”
“你想几年后和他们进步速度一样么?”
“你和爸爸说一遍,是不是学习的态度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孩子长大一些后是不是能在学习态度上很优秀,这我无法保证;可是在孩子什么都不懂时,不给她一些她必须知道的观念,我和爱人就觉得这肯定是丢了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这些观念若让孩子自己去领悟,那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后才能得道呢,我可不想耽误她。罗老师说他年青时自学围棋走了很多弯路,我想他现在这么多东西要教给孩子们,也是想孩子们提前接受些正确而先进的“观念“吧
我仔细观察发现,孩子学特长的过程中学习态度里的漏洞是很多的,可惜的是家长对此关注甚少,知道得可能也不多,而老师们对此除了无奈也没办法。
随便举两个例子。
我在围棋教室旁听时,常见我前面的孩子听着听着就开始玩棋子,老师忍不住就会批评几句,一节课下来,经常要听到老师同样的话批评好几次。有时还会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你们太不心疼父母的钱了,那钱都不捡的,是早晚上班挣来的。”
有的孩子更甚,眼睛在看着棋盘,手里拿着手机,耳朵里插着耳机,一会儿在手机里选一首新歌,一节课下来可能学了不少新歌。在围棋教室寻找当歌星的感觉,大人望子成龙的心愿如何落实?
大人把孩子领进教师,以为找到好学校跟了好老师就算尽到心了;孩子进了教室呆够时间以为就是学特长了。——这两种心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家长陪了一年又年,孩子的进步如老牛拉慢车。——说这些话是想提醒那些认真带孩子的家长们,家长如果不经常平起平坐、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聊一聊,订一些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小目标,孩子真敢拿父母的心血不当回事。
第六节:让“复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的量之比为3:1
每次去学特长的路上,我都会建议孩子:“把学过的知识点回忆一下吧?!”
开始我女儿还不习惯,有时会东望西瞅,我及时提醒多了,她就比较自觉地进入到状态了。到后来,车一启动,她看到我的眼神就立即伸出小手来睹我的嘴:“别说,我知道要做什么?”
我说:“爸爸不是想告诉你做啥,是想你把你经常用的知识一条接一条回忆。”
为了增加孩子的复习机会和让复习的量上去,有时候我会去旁听,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一起回忆,我说一条,孩子说一条,互相鼓励。
说这些是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多一个机会体会到这些,多创造机会引孩子进入回忆状态,实在太重要了。
女儿学了声乐回家,我会在路上和她一起唱刚学的歌曲,有时坐在公共汽车上,我拿着谱子就唱起来,她被带动后立即进入正儿八经的演唱状态,弄得好多前排的乘客会回头张望。很多父母则不然,出了特长班,要不带孩子去了麦当劳,要不一路走一路聊天。
在家里,她唱歌时,我也会学着她老师的说法,把她唱歌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喊出来:“脖子动一动,表情动一动,吸气,小鼻子飞起来。”于是好多次上课,家长旁听时间里,我听到老师点评我的女儿的歌声:“听得出来,在家一定是练过的,又进步了。”——我把这个内容写在这里,家长们都会明白我的苦心,因为小孩学东西是分不清楚重点的,家长不提醒她把经常用的反复回忆,孩子就会学了东忘了西;小孩子学东西时对自己经常出现的小问题也不会主动复习的,会主动复习的孩子大概就是神童了吧。所以大人不找机会去提醒,孩子就会学得多进步慢。
我女儿回忆最多的是围棋,学围棋就象学外语,小知识点特别多,于是孩子经常出现的小错误也特别多。
即使我这么找时机让孩子进入回忆状态,还是有些基本的行棋错误一而再、再而三要重犯。如此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好多孩子学了三四年,水平还不够业余一段。著名的围棋老师罗老师说:“围棋如果那么容易就学出水平,全国三千多万围棋爱好者,高手为什么那么少?”
我女儿对知识的回忆虽然不算高效率,但是还是在学校里有好的反应,有的孩子都学了三四年了,才和她这个学了一年半的水平差不多。
第七节:让学特长的过程成为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经历
小提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不错的自学能力,这样孩子上学后学起来就会轻松些,家长因此也轻松不少。可是很少家长会研究自己的孩子“自学能力从哪里起步”?是啊,小孩子这么小,思考能力从哪里开始起步呢?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学特长。在路口等绿灯时,看到路边树下有个女生,十来岁的样子。她文静地站着,背着书包,抱着一堆书和文件夹。夕阳之下,女生和树形成了一幅风景画。
可是我忽然心里升起凝重:“这么大的孩子,难道在承担巨大的责任么?不然怎么学这些多的东西?一个还装不下书,还要抱着一堆?”
可是我这么想一定是多余的,孩子只要到了五六年纪,又怎敢不学这么多东西?靠分数升学的机制又怎会允许你不学?家长谁敢太洒月兑让孩子轻松下来?
于是我心里不由叹口气:“如果孩子在小时候不锻炼思考的能力,上学上到高年纪,一定要多吃很多苦,家长要多操很多心。”
说到自学能力,好象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我在和爱人探讨孩子锻炼自学能力的话题时,我爱人也觉得这个概念不是太重要了,而是太重了。
她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小孩子之所以叫小孩子,不叫小大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他们学习的特点。你不让他们把学习当玩耍,而是另搞一套,你看吧,孩子会被你弄得表面服从心里不服的。”
我说:“我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么?领导推着员工进步,员工心里都把领导骂个够。同样的道理,家长推着孩子学东西肯定也是达不到真正的目的的。”
这样的话题研讨多了,我和爱人的观念也逐步相融,她也从同事的孩子学特长的经历里看出了问题。
有一次我和一位搞教育几十年的老师聊到这和话题。他说:你的思考一点都不多余。
他的教学经验发现:如果孩子没有锻炼自学能力的经历,那孩子上学后很可能就只会跟着老师学,老师要求的课前预习肯定做不到位。如果孩子没有锻炼主动思考的经历,那孩子肯定不容易消化一年比一年重的功课,于是做作业做到半夜的情况就会经常出现。
我问他锻炼能力从什么年龄开始最好?
他说:你看过那个报道么?全世界的孩子中,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在最后。这就很说明问题了。说明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知识而不是锻炼思考,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就开始锻炼观察力,思考能力而不是记很多东西,更不会背很多东西。
这些观点引起了我很大的重视度。我和我爱人更加担心我们的孩子只学到知识而没锻炼出学习力。
我们领悟出的方法是:不管学什么特长,都要想办法引导孩子把脑筋同步动起来。
于是我们等孩子开始学特长,我们就开始实践新观念、新做法。
我们的第一个做法是:
把孩子的兴趣稍微向前延伸一下。
当别的孩子学到一首又一首歌曲时,我们的孩子已经开始“换歌词”,接着开始自编自唱。我们发现这一招可以让她的脑筋比别的孩子动得多。
那具体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四岁多时,我们给孩子一心想学跳舞的孩子报了声乐特长班。
回家的路上我就和她妈妈兴趣盎然讨论起来,我说:“学唱歌好,等她大一点,我就引导她写歌词,再大一点就引导她写歌谱。”
我爱人说:“你答应人家六岁学跳舞的。”
我知道她没听懂我的意思,赶紧解释:“学唱歌是开发一个兴趣,但是引导她写歌词,就把这个兴趣和写作文联系在一起了。她上学不是要学写作文么?为什么非要她的作文从记单调的日记开始呢?让她的作文从编生动活泼的歌词开始不就更合乎孩子的兴趣么?”
我说这个观点是有很多背景触动的,我们在职业咨询的交流中曾有不少人请教“工作总结怎么写才有力度?”工作总结不就是工作者的“作文”么?有观察力和思考力的人怎么会在工作总结时无从小手?交流中有的大学毕业生幽默地自嘲:“现在除了会写出差借款的条子,别的好象都不会写啦。”——大学毕业生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值得反思?这种现象提醒我,我可不想我女儿长大了连工作总结都写不出力度、只能写成形而上学的汇报或者流水帐,我于是希望她从小学特长时就开始锻炼观察力和思考力。
我心里很满意:“孩子这么小就开始锻炼构思的能力,上学后还怕她作文写不好么?”
我和我爱人说:“你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古代的人出了那么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他们从前上什么课?不就是上一个语文课么?可见作文是能启动人的学习力,带动人的全面成长的。今天的孩子长大后没有自学能力,在学校里多累?在职场里多难?所以我绝对信奉这个理儿。”
我在做职业培训时经常会给学员强调一条成功理念:“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不能带我们成功,只有养成了成功的习惯才会带我们成功。”
看来成功的习惯对孩子学特长也一样有实用,在我的孩子养成了一些编歌的习惯后,我发现她的思维出现了别的孩子不常见的“力度”——
前一段,我的新书《这样做你一定能升职》出版了,我问她:“这个书看上去怎么样?”
她说:“你和你的编辑说说,这个封面不好。”
我问她:“怎么才算好?”
她说:“什么图都不要有,就是纸上写上书名就好了。”
我问她:“那不就太简单了么?得有点设计有点图和颜色才行吧?”
她说:“书店里的书都是有图有颜色的,爸爸的书不要和他们一样。”
“编歌”对开发孩子思维产生了作用后,我们在培养孩子特长时就把关注点牢牢地抓在了“锻炼学习力”这一关键点上。
我爱人对这一关键点的也很重视,因为她在培训中也发现:很多员工走出校园后就基本上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不知道学什么好,遇到困难更不知道怎么设计工作思路?
可想而知,不会为工作设计思路的人在职场里的发展空间会多么窄?公司只会给员工提供一个岗位,不会主动给每一个员工提供未来,想要未来就得自己找,可是连基本的设计工作思路的能力都挖掘不出来,未来怎么找?
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毕业就是失业,也不想孩子将来进入职场后在找出路的迷宫里活得很累,于是我和爱人达成一致:孩子学什么不重要,学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东西的过程要能锻炼孩子的“学习力”。
我们的第二个作法是:
把“围棋的复盘”引入她的特长学习里
曾听几个优秀的围棋老师都说过,认真学围棋的孩子上学后学习成绩都不会差。
开始听这样的话我还不太理解。等我孩子学围棋了,就发现围棋对孩子的帮助是很明显的:
当别的孩子还在一道一道做算术题时,学围棋的孩子已经开始大量做计算;当别的孩子还在背和记知识点的时候,学围棋的孩子已经开始大量进行思考。
自从发现了“引导孩子锻炼学习力”存在的意义后,我们就开始启动孩子的第二个锻炼思维的过程:围棋的复盘。
在她六岁半的时候,已经能复盘复到八十步左右,听完老师的讲棋后她在棋盘上回忆学到的知识点,经常也能回忆起六七个。
我发现孩子有了这样两步“复盘”的锻炼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变得很轻松。
我孩子六岁七个月时,我们楼下的邻居借我们一本书,她觉得〈〈哈佛家训〉〉里的故事让她三岁的女儿听还太早,我女儿听正合适。于是睡前我爱人就让我先去念,我就给她念了两篇。
我念了第一篇《一条小面包》后,灵机一动:“你听懂了么?”
她说:“听懂了”
我问:“那你给爸爸讲一下?”
她说:“有一个面包匠,他把还些穷孩子叫来,每天给他们一个面包;每天好多男孩子都会使劲抢面包,有个小女孩不抢,等她最后一个拿到面包都是最小的。她会谢谢面包匠。有一天,男孩子把大面包都抢完了,就剩最后一个小面包,小女孩拿个面包还不忘谢谢面包匠。回家后,她妈妈切开面包,里面有几个银币,妈妈就让她送回去,说这是面包匠揉面的时候掉进去的,应该还给面包匠。面包匠拿着银币,说不用还了,这是给你的礼物,因为你有感谢的心。”
我听得有点惊讶,虽然她将的简单,但是故事里每一个环节关键的内容都讲到了。
我有了好奇心,又拿另一篇〈〈被拆掉两次的凉亭〉〉,念完这篇七百多字的故事之后我又问让重新讲给我听,她依然讲的简单,但是每一个环节里的关键内容都讲了出来:“有个爸爸要拆他们家的旧凉亭,他的孩子很想看看怎么拆的,爸爸答应他等他放假才拆。可是孩子去上学了,等他放假回家凉亭已经拆了,孩子就很伤心。等孩子上学了,爸爸又把人找来重新建了亭子,等孩子回来后,再拆给他看。爸爸答应过孩子,答应了就要做到。”
我放下书后和我爱人说:“学围棋的孩子,接受新东西真是快。复盘对她的锻炼太大啦。”
过了两天,我让她给妈妈讲一下这两个故事,她说:“搞忘了。”我猜测我可能有点不记得了,所以懒得讲,也可能是讲故事时她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在没有听懂的情况下能把一个这么长的故事用自己话完整组织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复盘”产生了作用。我想她再大些,有了更好的理解力,学一学期的语文课本怕是一个月就能理解几遍。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