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 第二十二章

作者 : 金刚心;文鑫

第七章学特长时,爱孩子的家长该做哪点反思?

写这个主题是想与天下家长说:

如果您没有心思从潜特长的角度给孩子选特长,也建议您多想想理由:孩子学特长有哪些很具体的理由?还是有些具体的理由好,毕竟带孩子学特长是个挺漫长挺费精力的事情,家长心里有了很具体的理由,家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才不会刚开始激情充足之后就味如嚼蜡,甚至烦躁郁闷。♀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

差不多三十年前,围棋国手常昊的妈妈骑着旧自行车带着小常昊学特长、上下学;等小常昊去了北京学棋,常昊妈妈从头学导游,转换职业就是为了去北京照顾儿子。她这么大的动力显然是在心里有很具体和充分的理由的,如果没有让她很有信心的理由,她哪会有这么大动力?

但是我观察到今天的家长,太多人带孩子学特长只是随大流,没有清晰而具体的理由。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到了三、四岁,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学什么特长做打算。

别的孩子都在学特长,这种氛围下,自己的孩子不学是不可能的,区别只是学得早一点还是晚一点,学的种类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学的成绩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儿而已。在写此书时,还有一个家长与我交流,想知道她的两岁的女儿该培养什么特长?

那么在给孩子选特长时,家长需要很用心找理由么?想找理由的家长在用心找么?

当孩子不想坚持学特长时

一:听听孩子的心声

在和别的家长聊孩子学特长的话题时,有个家长提到了一则报道,引起我的深思。报道说有一个孩子不想再学特长,家长和孩子签定一份协议,讲明:孩子长大后不要因为没学特长而怪家长。

我回去做了搜索,还真查到一则类似的报道:“重庆一名女童因不愿上特长班,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

我的孩子到没出现不想坚持学特长的情况,但是我还是能从她的回答里听出点“别的味道”来。

我经常问她:“你长大想做什么?”

她说:“舞蹈家。”

一心想她在围棋上有点造诣的我故意引导她:“还有呢?”

她说:“围棋大师。”

我问:“你的三样特长里只能挑一种,你最想学哪一种。”

她说:“舞蹈。”

我有点担心我给她引导的围棋之路,怕她大了告诉我“我不是真的喜欢围棋”,于是对孩子不想坚持学特长这个主题研究很多,翻书,查资料,花了不少精力。♀

接着查到了一另则更震动人的报道:

有个孩子拿小刀在自己的左手背上划了一刀,伤口好长。刺伤自己只是因为想去打球家里人不同意,家里人不同意是因为这个孩子要去上书法班。这个孩子对记者说,假期里家人给他报了好几个班,可是他一心想着去打球,这样的心里冲突就引发了孩子自残的事件。这个孩子理直气壮对记者说,他们同学没几个喜欢上特长班,都是家长逼着才不得不去的。

这个新闻实在太触动人了,尤其是我们这些一心想辅助孩子学特长的家长。于是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某些和来咨询职业困惑的学员顺便谈到这个事情,咨询他们小时候有没有中途厌倦所学特长的经历。

二,听听过来人的反思

有个学员很有感慨地说:“我们家一直想我练出点名堂来,可是我真不想当什么钢琴家,也不想将来吃钢琴这碗饭。于是我练钢琴就成了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长期坚持练,那更是一件非常枯燥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小时候为了考钢琴十级,每天吃完饭后半个小时,必须有一半个小时雷打不动练钢琴。练到我一坐到钢琴前就有种反胃的感觉,我猜想那些吃下去的好菜好饭大概吸收不了多少啦。虽然硬挺着坚持到了十级,可是拿到证书后我就很少很少去碰那个钢琴。”

我问这个学员:“学钢琴的这段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有帮助么?”

他说:“我练钢琴练得想反胃,可是我家里人看出来了后您猜他们怎么说,他们说:坚持练习不是一般孩子能坚持下来的,如果你这件事能坚持下来,长大后很多事情就能坚持下来了。——这话在我小时候哪听得懂啊,不过现在回忆起来还越体会越是那么回事。——您要问钢琴对我今天有没帮助,说真心话,是有的,我现在有时会忍不住坐在钢琴旁弹一曲,尤其是我因为工作心里不舒服的时候。”

我又问:“如果你将来带你的孩子学钢琴,你孩子也出现象你那样反胃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他说:“我自己都有那种反胃的经历了,怎么还会让我孩子再遭这个罪呢?我肯定是要求孩子坚持弹的,但是不会让孩子靠吃苦耐劳,靠勤奋的汗水弹下去,我不想因为弹钢琴伤了孩子的心情。”

我问他:“那你想怎么做呢?”

他说:“至少我会让他自己安排时间,然后弹给我听吧。我想这样他就不会象我小时候那么枯燥了;至少我会多带给他一些好奇心和促动力吧,比如我和他一起欣赏音乐演奏的碟子,比如我会和哪个家长结成对子,让两个情况差不多的孩子多接触一起弹弹琴。反正我想只要多想想孩子的心情,家长就会研究出不少办法来。”

这位学员的话给了我不少启发,于是我相信那些学过特长,对特长深有感触的人一定还能提供很多的经验之谈。♀

我有位朋友萨克斯吹得不错,以前曾经一起踢足球,不小心把他的眉骨撞伤了,以后我常去看他,于是对他床头的萨克斯印象很深刻。我曾问起:“你怎么有兴趣吹这个?吹这个停难吧?”

他说:“我有音乐基础,所以学起来也不太难。”

我又问他:“你哪来的音乐基础,是不是以前学过别的什么乐器。”

他说:“是,以前我是学弹钢琴的。可是我越学越别扭,最后就跟我妈提出来。我们为这事别扭了好久,最后我答应她以后如果对比的乐器有兴趣一定好好学。我还真没骗她,有一次我和我妈过中秋节在超市买东西,排长队交钱,排得心焦。偏巧店里放的是《回家》那首曲子,当时听起来特好听。我就和我妈说了,我妈问我是不是想学,我说想,以后就真的学了,我没敢忘以前和我妈的承诺,真就认真学下去了。”

现在写这本书时,把这个例子想起来,觉得他说的话很值得为孩子不坚持学特长而苦闷的家长们借鉴。

总结起来,孩子不坚持特长通常有三种家长容易忽视的原因。

第一,孩子只知道必须学,但是不知道如何学?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样学得越久,孩子事倍功半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家长给孩子选的特长不符合他的真实想法,随着孩子个性越突出,他的逆反心理越重;这样学下去,很可能学特长的过程会半途而废;

第三,孩子只有推动他学习知识的地方,却没有熏陶他、带动他学习的环境,于是有心学下去的孩子也只是在枯燥中成长,内心的学习动力得不到多少。

对多数孩子来说,“最有用的特长”倒底是什么?

——给“最有用的特长”一个新定义和新定位

孩子学特长,最常见的两个现象如果被忽视了,我觉得家长就会变成“穿新衣的皇帝”:自欺欺人、死不承认。

这两个现象太普遍,一是本章说的,孩子不想坚持把特长学下去,越学孩子越内心郁闷、烦躁;二是孩子坚持学下去了,学了一年又一年,越学家长越觉得孩子进步慢,事倍功半。

所以遇到这两现象时,我想就一定到了家长该反思的时候了,反思的主要内容一定不能少了这个:

最有用的特长是什么?

在我们有孩子之前,

我在做职业分析时特别主张学医的人、学设计的人、学编程、学财务等学技术的人最好一直学下去,学到自己的学问自动延伸到事业的轨道上。可是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重学很多东西才能拿稳饭碗,好些人离开课本和教室就不知道该学什么了?即使找到了该学的东西也学得不深入,工作好多年也没学出一技专长,换工作也只好在低水平的薪水和基层岗位里跳不出来。——这还不够做家长的警惕的么?这不就说明他们上大学存在走形式的成份么?

因为有这些认识,所以我用这个观念再看小学中学的学生,就发现他们也没有很用心去磨练自学能力。于是我就会想:“自学能力能不能从小孩学特长的时候开始锻炼呢?如果学特长的目标是磨练自学能力的话,那孩子上学后会不会就沿着这个习惯让学习变容易呢?

从我爱人怀上了孩子开始,我就开始留心观察别的孩子怎么长长,观察多了,我的心思基本上锁定在一个“固执点”上: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我怎么才能锻炼出她的自动成长的学习习惯呢?最不济也要锻炼出主动学习的能力吧?如果她上了学也象我们小时候一样,让思想的蜗牛沿着课本铺成的铁轨慢慢爬,那她毕业进入社会后肯定思维能力很一般,在职场动荡期中长期找不到出路。

受这种认识的驱使,于是

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和我爱人就经常谈论起这个话题:孩子最该学的“特长”是什么?学的最有用的特长又是什么?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一很现实也很严峻的问题存在着:

多数的孩子学了特长后,特长并没有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贡献实质

这不是我们多有先见之明,而是我爱人的不少同事业余时间都在围绕着孩子转,于是上班后闲聊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孩子转,接着这些话题又成了我和爱人之间讨论的内容。

我因为是做职业顾问的缘故,我听爱人摆谈这家的孩子学画画,那家的孩子学跳舞,我就直言不讳地问:“你没问问她们,孩子为啥要学这些特长?想收获些啥?”

我爱人立即和她的同事站在了统一战线上:“等我们的孩子到了三四岁要学特长时,你就知道你刚才的问题多余了。孩子这么小,肯定是学些她喜欢的东西,哪个家长会想那么多?”

我说:“别人想不想我不管,我得好好想想。小时候孩子有家长的正确引导,长大了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爱人还是觉得我犯了教条主义,她继续和她的同事们保持一致:“你碰到我的那些同事别乱问,谁家的家长都不傻的,都很用心到孩子学特长的。”

经我爱人这么一提醒,我在以后就多了双眼睛,观察我们认识的人,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早早地吃过晚饭穿好舞蹈裤,一打招呼,孩子家长说了:“带孩子学舞蹈去。”晚上散步,就听到有的人家传出钢琴曲,我爱人就会很有兴致地说谁家的孩子在练琴。等等

每次看到这些情况,我就会旧话重题:“一年一年会很快过去的,这些孩子能学出啥来呢?”

我爱人深受同事的思维的影响,她说:“你这就老外了,谁家的家长都明白的,孩子学特长并不是让孩子将来就非要干特长。就象六岁的孩子要上小学、十二岁的孩子要上中学一样,四五岁的孩子都要上几个兴趣班、学几样特长。”

我还是不同意这个观点。

接着,我们很留心观察她们的孩子是怎么学特长的,收获了哪些东西。

一晃快五年过去了,我的孩子也到了学特长的年龄。我再看五年前我和爱人谈论的那些学特长的孩子,很多问题就从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里暴露出来。等我的孩子六岁了,那些孩子也到了考初中的年龄,于是那些暴露的问题就更加清晰了。

有些家长想让孩子上好的初中,可是孩子的成绩有差距,这个时候,弹了七八年钢琴的钢琴没有为孩子加分,画了七八年的画画也没帮上忙。给孩子加分的是家长找的内部关系,给孩子加分的是家长多掏出的省吃俭用赚起来的“辛苦钱”。更主要的是,以我今天的职业眼光看这些孩子,他们再过七八年,他们很可能还会在职场里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学能力而吃苦头。

于是我就忍不住想:“如果家长在那么长时间里,象抓孩子学特长一样抓孩子的自学能力,那这些孩子在考初中的时候还用家长这么操心么?”

于此,

我给特长下了一个定义:

“孩子最该学的特长名叫自学能力。”

我给特长重新定位:

“锻炼孩子思考的能力。”

我说这些话是很由衷的,我们看到过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的大孩子在职场里困惑、无助,每次体会他们的心情,都会忍不住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将来怎么成长?特别是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时,

2010年对“80后”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中间将首次出现30岁群体。《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

接着又看到了

《广州日报》2010年2月15日报道,截止2010年2月5日零时零分,共有来自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各地的3313位“80后”在网上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八成“80后”存款不足10万元,婚房成为“第一恐慌”。

这两篇报道让我更要忍不住去想:如果不想我的孩子的未来是这样,那今天该怎么培养学习习惯和拥有什么样的特长?

我们在职场上看到太多的大学生带着仓库型的大脑进入工作岗位,而那些能在销售、策划等岗位月兑颖而出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加工场型大脑,他们能在工作岗位上能生产出功力强大的“思想产品”,于是他们成了解决问题的高手而不是被问题解决掉。所以,我们在给白领做培训时会有一个主题:打造自己的未来,必须把大脑由仓库型转变成加工场型。

因为有职场上这种认识,所以我很不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大脑里装了很多东西,成了一个摆放百科全书的大仓库,但是遇到工作困惑却不知道多角度设计工作思路,如果真这样,那我这个职场培训顾问就太失败了。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最新章节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文阅读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