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 第二十四章

作者 : 金刚心;文鑫

总结多了,就有了下面的内容:

表面上优秀的学生肚子里装了上千个单词一张嘴还会紧张得不敢和老外对话;实际上优秀的学生会十个单词就敢用外语表达自己的心思;

表面上优秀的学生很会考试,实际上优秀的学生很能辩证地思考问题、社会现象;

表面上优秀的学生很有志气也容易很骄气,实际上优秀的学生很有志气也很能接受挫折;

表面上优秀的学生接受了很多训练,实际上优秀的学生经受得起很多磨练;

实际上优秀的学生大多懂得去自动成长,而表面上优秀的学生大多只会延着已有的轨道长大;

表面上优秀的学生把很多精力用在学习上,实际上优秀的学生把很多心思用在提高学习力上面;

表面上优秀的学生很知道学习用功的重要,但实际上优秀的学生很知道学习如何学习更重要;

表面上优秀的的学生容易被必须学习的新知识压得气喘嘘嘘,实际上优秀的学生有本事去享受学习的过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可是表面上优秀的学生装在心里的传统很少;实际上优秀的学生心中向往的文明很多;

实际上优秀的学生对伟人的伟大都很珍惜;表面上优秀的学生没有多少秒钟在向伟人学杰出。♀+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

有了这些多的总结,我自然而然会去想,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学后能成长为“实际上优秀的学生”,那么,孩子成长为“实际上优秀的学生”需要什么“独特的特长”呢?学声乐、舞蹈等特长的过程中怎么才能为孩子上学后贡献“独特的特长”呢?

在学特长的过程中,

增加孩子“消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才最重要

小提示: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上学后学得快一点?至少也要跟上教学进度吧。但是关注孩子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的家长似乎不那么多。更少的家长会去想:“这个能力能不能通过学特长来锻炼呢?如果能,是不是会对孩子学功课有积极帮助呢?”——有一点一定是存在的,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上不去,孩子上学还是将来上班都会“进步比较慢”。

前些日子,有个家长老是关注着我女儿。有一天我女儿课间休息跑到她身边,她就和她聊了起来。问这问哪问了好多。

我过来找孩子,这位家长又和我聊了起来。

原来她心里出现了一个困惑,她的儿子从四岁多就开始学围棋,一晃近四年了,可是她就弄不明白了,有的同班同学升班考段,可是他儿子却停滞不前了。

她说:“我每次都要花这么多时间陪他,可是他老不进步,我好焦心。有的家长已经不坚持了,可是我还在坚持。”

我明白她关注我女儿的原因了,我女儿半年前来这所围棋学校和他儿子一个班,现在我女儿已经升了两个班,而且我女儿的年龄比她儿子还小一岁多。

这位家长说:“我一直在关注你女儿,看她是怎么学的。”

我和她分析了我女儿的学习状态,我说:“我知道你儿子,这几个班的课我都旁听过,你知道我的感觉是什么么?老师讲的方法和知识点讲的很好,可是好多孩子听了一次两次三次可是听过了就听过了,没有消化;然后下起棋来还是用不上,老师一看水平还那样,就又讲一次。你想家长在外面等,以为孩子在里面学,可是家长忘了一件事情,孩子学到就悟到了么?”

这位家长一下子就开窍了:“是啊。学了消化不了,可不下次还得学?”

我说:“我观察,孩子学特长学不到真功夫的很多,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课堂上消化吸收的能力跟不上。在特长学校,老师要求不严,家长容易看不出来孩子这个学习能力上的漏洞,但是上学后,有考试做检验,孩子这个漏洞就很容易暴露出来了。如果这时家长老是抓成绩不抓漏洞,那孩子就越学越累,越学越不开窍。”

孩子长大、进入学习期后,很多家长给孩子找来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孩子在靠背颂、靠熟悉来成长的阶段很不错,但是一进入靠创造性、靠理解力来学习的阶段就很累了,就吃力了,就跟不上进度了,就远离优秀那一档次了,就半夜还在做功课了。很多孩子还遇到了毕业就是失业的危机,因为学到了文凭没有学到本事……

那这一个关键的环节是什么呢?

它就是“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如果在这一环上家长和孩子不下功夫,那孩子的成长就是事倍功半的、越学越累的、作文老是写不出名堂的、心里快乐越来越大越少的、一离开父母**上学就容易自由主义泛滥的……

和这位家长聊天以前我就时常会想:“爱孩子的家长,有哪个没曾经上过十几年学?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关注孩子特长学得怎么样,就忘了自己上学那会儿有的同学‘消化吸收知识’很快,有的同学怎么学也学不过别人?”

这么一想,我就一直非常关注和研究这样的主题,这里也把这个主题分享给天下的家长:“怎么学特长,才能为孩子将来上学和上班贡献‘消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不能为增加‘消化应用知识的能力’启动学特长的过程呢?”

我们在培训和咨询工作中,会抽空咨询一下学员:“上学时,你对学到的知识消化得快不快?”

我这么问是有个很大的原因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孩子长大上了班以后,学东西的热情还在,消化知识的能力却差得很。比如——

有的学员是做高级酒店服务工作,工作中需要专业的礼仪才能让各式各样的客人都能觉得“这家酒店的员工素质不错。”可是很多大孩子培训课也上了,礼仪书也读了,录像也观摩了,可是职业礼仪依然“专业不起来”。很多人只会摆礼仪姿势,说客套话,可是态度和服务细节里很难输出“滋润客人心情、温暖客人心情”的内容。这样的员工在高端服务业是很难找到升职的突破口的,干久了心累了干不下去的机率倒是比较大。——做父母的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了特长,上了十六年的学,最后工作了会因为无力成长为岗位专家而被工作边缘化。

可想而知,但我们咨询大孩子们上学时“消化知识的速度”快不快时,很多人会说不清楚,那些无力成长为岗位专家的大孩子如果回答“快”,那他的小名一定叫“逗你玩”。

也有的大孩子回答“快”。我发现:“在工作中成长为岗位专家的速度,这类孩子也比很多同龄人要快。”

我的一位学员毕业后进了外企销售部,他的书架里枕头边很快就堆上了各式各样的营销书籍。这些书里的内容很快就为他带来了实质的帮助,因为他们公司有个制度是定期招回所有的销售人员,然后外方经理一个接一个单独谈话。经理很快就发现他的谈吐与众不同,心里就悄悄把他当做了贮备干部。外企里业务骨干的流失率还是不低的,因为猎头会盯来盯去。于是他很快就有机会升为办事处代理主任,接着就扶正。我问起他“上学时消化知识的能力怎么样”时,他说:“我英语没过六级,可是我主办了英语角。英语角里好多人私下里会说我的口语很烂,可是我可以和老外自由交谈,反正他们能听懂我的话。”

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于是我就会自动去想:“什么叫特长?消化知识的能力算不算特长中的特长?”

听到我这个观点,有些家长会很支持:“恐怕这种能力才是最有实际价值的特长,这个特长会帮助孩子们在十六年漫长学习里轻松些,幸福些。”

接着,我就会拿出更多时间去观察去体会:“上学和工作后消化知识比较快的大孩子,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从哪里培养出来的?”

上面那个做销售的大孩子的回答给了我启发,他说:“我上学时参加过一个写作特长班。老师特别鼓励我们投稿,谁的稿件发表了,老师就带我们给他开一个小的庆祝会。我觉得这个过程对我帮助比较大,我发现我写的东西不停地投稿,不停地修改,虽然最后一个稿件都没发表,可是我觉得身上多了一股劲儿。”

他的这些话我很容易理解,十八年前,我开始做培训工作,需要不断地写培训提纲,设计培训会议的气氛,等等,我发现从那以后,消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增。

说这些话是从和天下的父母说:如果您和我们一样觉得培养孩子消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孩子的未来相当重要,那么从孩子学特长开始,就让孩子学了就用吧。”

怎么学了就用呢?借鉴下面的方向,一定会有启发——

把“讲故事”做特长的孩子,就鼓励他用自己的话把读过的故事重编一编讲出来吧。

把“钢琴”做特长的孩子,就鼓励她自己随便写几个音符凑成个曲子,然后弹出来听听,不满意就修改吧;

把“围棋”做特长的孩子,最怕在家里老是不做死活、手筋和对杀,最怕孩子在学校老用熟悉的定式布局,这样计算的速度和量就上不去。所以就鼓励孩子在家多做题,在学校经常学些新方法,然后不要管输赢反复用这一新定式、新布局、新战术去和别的孩子下一盘,直到掌握为止,如此反复吧。

把“舞蹈”做特长的孩子,就鼓励她经常编些新的舞蹈动作跳一跳吧。

把“画画”最特长的孩子,就鼓励他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然后陪着他把想画的东西画下来吧。

把“英语”做特长的孩子,就鼓励他在家里在和大人说中国话时,把学过的外语单词加进去。

等等。

这样锻炼孩子,收益肯定是很大很现实的。

有了这些认识后,

我的孩子在学“声乐”这门特长后,我就希望她“一边学特长一边锻炼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说到做到。

从我家到她的幼儿园有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我每天带她去上学的路上,就开始“编歌词”——

我说:“爸爸唱一段你唱一段好么?看到啥就唱啥好么?”

她很高兴。

开始我用她幼儿园学过的歌唱,她接下一段;

看她喜欢这样配合,我就开始编词,看到小草唱小草,看到小树唱小树。这一点对四岁的孩子太简单了,她看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比大人要生动。

认准这个理儿后,我就想把这个“道理”弘扬一下,我想让她感觉一下:歌词可以编得更有内容。

我爱人说:“你别拔苗助长。”

我说:“我有我的办法。办法对了,就不会拔苗助长,也不会刻舟求剑。”

于是很快我就开始了新的实践。记得有一天,我把孩子叫过来:“咱们上学的路上是不是编了好多歌?”

她很夸张地说:“我编了好多好多。”

我说:“你在艺术中心是不是也学了好几首歌了?”

她立即张嘴就唱。

“你觉得我们编的歌和艺术中心的歌是不是有点不一样?”

她说:“一样。超级一样。”

我说:“你明天放学,爸爸给你写首歌好么?把我们编过的歌词编成一首完整的歌好么?以后你到艺术中心去唱给老师听好么?”

她立即高兴得跳起来。我这孩子有这个特点,有点高兴的事情,她就象点燃了的火箭,有向上的能量喷发出来。

于是我就把我和她去幼儿园的路上编歌的感觉找出来,编了一首歌,一整天的时间,我修改再三,再三修改,最后成了这个样子:“上学的路上,有棵小树,每天都向我亲切招手,问声早上好,问声早上好,今天上学学些啥,学些啥,能不能教教我吧。”

可是有了“歌词”还得有“曲”才叫完整的歌啊?我又不通乐律,怎么办呢?

这一点难不住我,我在给毕业几年的大学生做职业咨询时,鼓励那些需要岗位英语的人去攻口语,这时我总会说这样的话:“学英语要向外国人说中文学习,你看那些老外刚学中文时老是一个字一个字嘣,为啥你的口语就必须说什么标准的语法,然后又因为说不出标准的语句最后肚子里有货吐不出来?”

因为有这个思想指导,于是我就开始哼曲,哼了改,改了哼。

等女儿放学,我就在路上开始教她:“放学的路上”。

连续几天,她学会了这一首新歌。

以往她放学老想在楼下喊“妈妈”。我说:“今天你别喊,你唱‘放学的路上’。”

以后她就形成了习惯,一到楼下就放声高歌“放学的路上”,然后就见窗口出现她妈妈的笑脸,她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对我爱人说:“看吧,放学的路上二十分钟,作文也练了,发音也练了,将来大了自己写歌作曲,她的唱歌兴趣就可能延伸到一个职业,一个饭碗,弄得好延伸到一个事业里去。台湾那个齐秦不就是自己写歌么?东北那个庞龙不也是自己写歌么?还有那个黄蓉。”

我爱人说:“你太功利了,我不想那么多,自然而然。”

我说:“我是说得远了一点,但是不能用一个‘功利’的帽子就掩盖了这种学习的意义。你看多少大学生进职场,一填表格写爱好,唱歌,可是她们唱歌唱得做起劲的地方是卡拉ok。我可不想我的女儿今天学唱歌,将来在卡拉ok厅为自己的歌喉陶醉。反正我的观点就是:要不对未来的事业发展有帮助,要不对未来的学习能力有帮助,不然学特长就是走形式。”

我爱人支持后者:今天学特长要为上学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帮助。

这段交流强化了我的“自负”,我更加坚信:要通过特长让孩子学到学习力的道理。

我更希望她带着比别的孩子强的学习力上学,不要象那些大孩子一样学的那么累,更不要象我们小时候被动地学了那么多知识,可是职场和社会最需要我们具备的自学能力却那么差。

于是在孩子学唱歌的同时,一有机会我就和她一起编歌:“好象又可以编个歌了,爸爸唱一段你唱一段好么?”

头一两个月她很有兴致,可是时间一长,她的小嘴就多了她的道理,我一说编歌,她就说:“你编,你唱。”

我就自顾自的唱,她也不参与。

我知道我必须转变方式引导她了。我在培训企业白领的表达力时,特别主张大家“主题突出,表达主题的话题多样化。”有了这个思想去指导,我就抓住她老想去中央电视台智慧树节目的想法,和她商量:“如果有一天咱们也上舞台,是不是得准备一首歌啊?别人写的歌别的小朋友都唱过了,咱们唱自己编的好么?”她立即愉快地答应。

有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又开始见树唱树,见花唱花,见到公共汽车唱汽车。有一次公共汽车开过来,我随口唱:“你看,那个车里好多人,象不象个大闷罐?”

闷罐这个词引得她笑个不停,以后每次见公共汽车来,她都会唱:“你看,车来了,象个大闷罐?”

我就引发她的联想,我唱道:“还象啥呀?”

她就说:“你说呢?你说象啥呢?”

这个习惯养成了,以后我也没刻意引她老是编歌,有时我也忘了这事,不过一想起来就会唱着说:“我们好久没编歌了,是不是来一首?”

看来习惯养成了就会有持续的动力,写上面那段话后,我带她出去买水果,路上我又问她:“是不是好久没编歌了?”

她说:“我编一首滑雪板。”

我唱:“穿上滑雪板,我象个仙子在冰上飞?”

她说:“那是第二段,我的第一段这样的:滑雪撬,滑雪撬,滑雪撬上坐着圣诞老人,他在飞,我在笑。”

我想孩子这样锻炼下去,应该能在她的心里种下一颗“写作”的种子。将来大一点,这颗种子发芽成写作的习惯,孩子就会多一只眼睛看社会,看生活和看学习,由此就会多一些主见,而不会脑袋一热就崇拜这个喜欢那个。每次看到一些大孩子对一些“哼哼叽叽”的歌星喜欢得不得了,自己一点本事都没有也不在乎,我就莫名其妙地有种悲天悯人的感觉冒出来:“孩子啊,要喜欢也喜欢一些励志的榜样吧,少让父母操点心吧。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最新章节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文阅读 | 学特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家长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