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特长的过程中,增加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才最重要
小提示:能不能为增加“抗挫折的能力”而启动学特长的过程?——小孩越小,在家越会受到多个大人的呵护,可是与之矛盾的是,小孩子越大,需要承受的外界的压力和不公平会越多,等孩子长大上班了,职场里的磨练期、动荡期就接二连三地在那等着呢。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于是天下的家长很值得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引入“抗挫折锻炼”。
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我至今难忘,有了孩子后更是时常会想起。那时我在带团队做市场,业余时间闲聊时团队里有为成员和我讲了这件事:“大学里有位好朋友,学习特别好,人也长得好,家里条件也好。可是快毕业时,受了一些委屈,就想不开跳长江了。”
因为这样的认识,我在孩子学特长后就特别想她能接受些吃苦的锻炼,抗挫折的锻炼。
可是孩子这些小,哪有机会在对抗中体会“挫折教育”呢?
我的孩子很娇气,动不动就会哭,受一点委屈眼泪就会出来。我有时会跟她说:“你下次哭的时候先通知我一声,我拿个矿泉水瓶子接一下,看看能不能接一瓶。”有时会这样说:“眼泪是不是咸的?我接到瓶子里下次炒菜就用它好不好?不买盐了,省点钱给你买《围棋天地》好不好?”
有时看她眼泪下来,我都心里焦急:“这样娇气和脆弱,以后进了社会可怎么办?”
我爱人想用“激将法”改变她的脆弱,她一哭,就对她说:“哭吧,先哭个够,妈妈喜欢你哭。”然后我和爱人就都不理会她。
这个法子似乎有点效果。但是效果又似乎不长。
等孩子六岁了,我们会很支持孩子去学芭蕾舞,孩子打开筋的过程是要吃些苦,忍些疼的。
学了围棋后,棋类运动的优势也显现出来,孩子在频繁的智力对抗中就可以锻炼“抗挫折的能力”。
学了围棋和芭蕾后,我发现她有改变了,虽然还是爱哭,但是有些自我克制了,最让我开心的是她虽然还是爱哭但是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了。
有一次她在下棋时老毛病又犯了,半年前多次犯的错误又冒出来了。我回家和我爱人说起这事,我爱人也有点生气,我们倆一起说她不用心,她的眼泪就哗哗流。那一天我和爱人说了她十几分钟,她委屈了十几分钟。在孩子学习态度出问题时,我和爱人立即站在统一战线上,我们的态度常常高度一致。
过一会儿,她去唰牙洗脚准备睡觉。我给她倒好洗脚水就离开了卫生间,她的歌声紧跟着就从我背后传来,先是一边唰一边哼,接着是一边泡脚一边唱,声音也越来越大,我估计是她又想起了电视里看过的美声唱法,于是她的声音也开始“美声”起来。♀
我爱人说:“她现在会自我调节了。”
我说:“需要这样,有乐观才有抗挫折的能力。”
之后她的另一件事又让我难忘。一次重大围棋比赛中,她乐呵呵跑出来,我以为她又赢了,谁知输了。我问她:“输了怎么还乐成这个样子?”
她说:“爸爸说的,输了也要笑才是本事。”
我说:“我说的是,下得好输了也是赢,下得不好赢了也是输。”
她说:“你说过的,你就是说过的。”
2011年4月她参加小棋王杯比赛,巧得很,前一天天气突然奖温,她就肚子疼,到了晚上就想吐,这一折腾一晚上没怎么休息好,第二天一大早就睡不着,之后更让我担心,她吃不下去东西,趴在马桶前吐了两次。
我对她说:“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的一个故事么?有个深圳的围棋小哥哥发烧还在坚持比赛?”
我希望她把这一次当成自己的锻炼。她也没有任何异议。
到了比赛赛场前,又到楼下的快餐厅的洗手池呕了几下,我只好给她带个塑料袋,然后大声鼓励她迎接考验。我嘱咐她:“如果再肚子疼,就自己想办法解决,别一难受就跑出来找爸爸妈妈好么?”
她真顶住了。可是不巧的是,第一轮对手没来,于是她就在饿与困的感觉中对着空棋盘干坐了半个小时。第二盘一上来就输给了对手,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从比赛结束后的总分看,她输的这个对手很弱,赢了她以后,后面全是输。
她输了棋,流着眼泪。我亲了亲她:“爸爸和你说过的,什么叫比赛?下一盘更好才叫比赛。”
她的师哥师姐们全赢了,她很尴尬地问:“你们全赢了。”
终于下午她清醒了些,后面的比赛全拿个下来,而且都是大胜。
之后对她又是一个性格上的磨练。因为她第一轮没有对手,于是她虽然大分比较超前,可是小分输了不少,只得了一个优胜奖,可是她没有计较这些,她拿着自己的小奖状很是珍惜,她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围棋奖状。”
这类的事情让我更加觉得“抗挫折的磨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联想到我在职场上的体验,更觉得这类磨练对孩子的帮助的无可比拟。
我们在职场培训时,常会引用一个故事。大家都很喜欢这类的故事,是因为很多大孩子还陷在上学的学习状态里拔不出来。
这个故事讲美国曾经对几十位优秀的学生做了智商测试,然后跟踪了十二年,十二年后发现当年排在智商最靠前的两位在职场混得最差。
这个结论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工作后,很多工作要想出成绩,必须有一段或者几段在挫折中前进的经历,我们在职业分析上称这段经历为“必须环节,因为成功者都有抓紧时间向失败学习的经历。♀”
这个故事对今天带孩子学特长的家长们最有启示,因为我们总结过发现家长最重视孩子的成长环节基本上是“开发智力”。
但是孩子长大工作后,职场里对孩子要求的不仅是“智商”。在一些优秀的企业对优秀员工的测评中,不但包括“智商”,还有一系列很多家长都没关注过的“这个商,那个商”,比如逆商,代表抗挫折的能力,比如境商,代表着挖掘深度价值的能力。
说这些是想提示天下的家长们:
家长如果太围绕“智商”开发孩子的成长,那孩子的成长轨道就很可能远离了社会对他更多素质的需求。
抗挫折的能力比开发智力更急。
有一天我在带孩子学围棋,听见学校新来的一位学员的家长对管招生的老师说:“我为什么带我儿来学围棋呢,一个是我儿太爱动了,我想下下棋让他静下来。”接着这个家长又说了一条理由,“我儿虽然长得挺男子汉的,可是有时好娇气。我想他下下棋,磨练一下。”
招生老师说:“也是啊,现在的小孩都长在温室里,骨子里都很自我和娇气。围棋就很好,两个孩子在棋盘上较量,从小就接受挫折,从小就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围着自己转,别人的想法是和自己不一样的。”
在学特长的过程中,增加孩子“学习的灵气”才最重要
小提示:能不能为增加“学习灵气”而启动学特长的过程?能的,因为学什么不是最重要,在学的过程中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灵气才重要。——孩子需要学的东西种类繁多,可是学习灵气却是所有学习的过程都需要的,所以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灵气绝对是抓重点。
有一天我带孩子学声乐,孩子问:“带脑袋来学习是什么意思?”
我问她:“怎么想起问这个?”
她说:“老师说班上有三个小朋友是带着脑袋来学习的,其中就有我。”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灵气,上学能深入学进去,多出成绩;工作能深入进去,早点站稳脚跟、早点出业绩。
可是孩子长大工作后是怎么样呢?
我在职场里看到比较多的大孩子都比较缺少灵气,缺少职业灵气最大的影响是:很难找到工作突破口。接着,几年一眨眼过去,可是工作舞台和待遇基本上的扭秧歌——前一步退两小步最后还是还是原地踏步。原地踏步的最大负作用是:生活成本一年高过一年,可是收入却跟不上消费上涨的步伐。
如果顺着这个观念引伸,就发现孩子上学时缺乏学习灵气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稍微留神一下就能发现,同时上学的孩子慢慢的就在成绩上拉开了差距。等到小升初,高中升大学时,拉开的差距就更是明显了。
于是在写“特长”这本书时,就很想提示天下的父母们:孩子学特长的时候,不能只是学啊学,而不去培养孩子的学习灵气。
学特长时,孩子学习灵气的不同会很快表现出来。就拿我孩子学围棋的事情说吧,我孩子去学围棋时,我经常在罗老师的围棋高级班上旁听。这里的孩子有好几个已经围棋业余五段,四段、三段更多一些,有的孩子冲着罗老师的名气来,于是自己还没升段也要求留在高级班。我和爱人有时会和别的家长交流,原来现在在高级班学习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四年左右的学习经历了,可是有的孩子的段位一直在升,有的孩子竟然才升一段,还有的孩子更离谱段位也没有。
细问一下,这些段位高的孩子很少有家长辅导的,都是靠自己的学习灵性学部出来的。
我查了很多资料,也和一些搞特长教育的老师交流过,有一些关系到学习灵气的“内容”汇总于此,供天下父母在引导孩子学特长时借鉴。
第一,学英语这门特长时,怎么锻炼学习灵性?
想孩子会说外国话、能听懂英语的家长越来越多了。或说太多了。
但是只是让孩子学啊学,学费交啊交就可以让孩子学到真功夫么?
不是的。
我以前的同事中有一个人,他是学中文的,可是他的英文也比较有造诣。
不但他能如此,他家里的哥哥姐姐都如此。有一次我需要花钱请人翻译一本公司资料,他说他能找到人。于是我就知道他的家庭熏陶。
我向他请教学外语的灵气怎么培养。
我问:学外语少了要学单词,而且要一直背单词。背单词够枯燥吧?这么枯燥的学习里你从哪找到的灵气?
他说:通过回忆来默写。我们家几个孩子学单词都经常用这一招。他接着说:如果少了“在白纸上通过回忆来默写这一环节,”学单词就会熟悉得很慢、单词量想上去要花的工夫就会很多,即使单词量上去了,能随口应用的单词的量也会上不去。
我又问他:为什么常出现这种尴尬的现象?有的人学了十六年的外语还是听不懂说不出来;
他说:因为,背颂会让孩子的大脑能有一个装单词的仓库,但是不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建设组装单词成简单句子的车间。
老师一边念,孩子一边默写的方法只会在还子的大脑里留下仓库,但是你看到哪个大工厂的车间也是仓库的?因为单词都躺在仓库里,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会了上百、上千的单词,可是还是说不出几个能表达想法的句子。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怪现象——
有些学生会十个单词就敢说外语句子,虽不和语法,但是可以促进交流;而更多的学生肚子里装了上千个单词还是一张嘴就紧张……
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那一张白纸就能凭回忆快速写出几百、上千的单词,那怎么会出现单词装了一肚子,张嘴还是只能说中国话。
听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我把这一段回忆下来,写在这里供天下父母们参考,孩子学单词的过程中——
“通过回忆来默写单词”是一个能激发灵气的关键环节;
老师一边念,孩子一边默写的方法容易事倍功半,说难听一点会误人子弟……
第二,把讲故事、当小主持人做特长时,怎么锻炼学习灵性
我的孩子没有专门学这门特长,再学就真的忙不过来了。当时在家里时,我们会鼓励她讲故事,当小主持人,尤其是有孩子在一起聚会时,电视里有小主持人主持活动时。
虽然是偶尔为之,可是依然感觉到孩子多了学习的灵性后在表达上时有“特别之语”。比如有一天,我爱人在洗锅,女儿说:“哎呦呦,哎呦呦,弄得我好难手。”我爱人忙问怎么了?她说:“你把锅和铲子弄得那么响,它们能舒服么?”
基本上,规模大一点的艺术学校都会开设“讲故事班,学当小主持人班。”可见想从这样的特长里锻炼表达力的孩子不会少。
可是我在培训行业呆了十几年,却发现很多小时候学过“表达”特长的大孩子站不稳大台面。
站不稳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大的主题去讲。”
大舞台需要大主题,有了大主题还要有对众人有启发和帮助的材料才行。于是很多人就被挡在了这一门槛外。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我的一位外企学员很能讲,他说“很喜欢站在台上被万人注目的感觉”,他也对自己很自信,因为他曾经业余歌星在酒巴赶场。在听我们不断讲培训能力对基层员工升职的重要帮助后,他就勇敢地和自己老板提出“我来参与员工培训,我觉得我比公司请来的培训老师讲得好。”
老板很高兴,有人能帮助大家又能给公司省钱这不是很好么?于是就给她加油,给她鼓励。
可是离他上台的时间越近,他越发现培训课听起来容易讲起来有点难,最难的两点就是:自己的内容怎么活跃会场的气氛,自己的内容怎么对听众有实在的鼓舞和帮助?
他给我留言:救急。
等我看到他的留言,他的讲课时间已经过了。以后也没再听她再谈起要培训的事情。
这种现象在职场里有很多。
然后也有人做得很好。不论是主持和讲座都做得很好,有一次我和其中一位优秀的企业培训专家聊到这个话题。他说:“虽然小时候学表达的孩子很多,可是我很幸运,带我们的老师是个返聘的老师,很有经验。”
我赶紧和他多聊聊,他说了一和很有用的经验之谈:“引导孩子学表达的方法可能众多,但有一个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就是消化课文、消化故事的锻炼。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