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第十三章

作者 : 陈染

往日,时间的疏松使得人们的感觉与思维密集,而今,生存的紧迫与焦虑压缩出来的一些人,只能是拥有麻木的神经、空洞的感受以及一份对实利社会疯狂进取的畸形的野心。♀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

难受了整整大半天,吃了无数种药,到了晚上终于稳定下来,疼痛也渐渐消失了,觉得身心交瘁。这时已是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了,母亲、哥哥和哥哥的狗都在那边的房间里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我摇摇晃晃爬起来,喝了半杯牛女乃、吃了一小块素面包。

电话铃声响起的频率已开始越来越高,我知道到时候了,那铃声令我心倦神疲,烦躁不安。现代人真是太容易了,那边的人脑子一想,这边话音就到了。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太容易的事物,带来的就不再与深度有关。缺乏节制的现代人的内心已慢慢失去了积淀的能力。有些事情,往往在失去了难度的同时,也失去了分量……信息时代是如此地轻而易举,甚至如此地浮闹!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便完全地被电话占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拜年运动”就在大年三十晚上8点多钟正式拉开了帷幕。我一手握住话筒,另一只手垂在腿侧攥紧拳头,嘴里连声说着谢谢你,心里却呐喊着快说再见吧。

晚上9点多钟,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之后,决定把电话关上。可心里又牵扯着什么放不下,担心好朋友的电话也打不进来了。最后,终于还是关了机。然后服了舒乐安定和胃复安,踏实地躺到床上。

我一边在脑子里权衡着电话这东西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使我们的内心所失去的,一边信手翻着一本闲书。♀书上谈到,一个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到死为止所能遭遇的一切其实都是他本人事前决定的,因此,从某种层面讲,一切疏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相遇都是事先约定,一切失败都是神秘的胜利,一切死亡都是自尽……

患得患失中,我想,其实电话这东西所造成的矛盾局面也正是我们制造和想要的,是我们自己想要如此,怨不得别人,只不过我们有时并不十分清楚或不肯承认罢了。

然后,觉得是自己有些矫情了。放下书,慢慢睡去,如同那台被拔下电线的话机一般终于与现实生活切断了线路。

9、我和另一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心里经常被一些复杂而莫名的感受填得满满的,以至于身处任何一种周遭环境之中都感到有点不吻合,都不能完全落到点上,无法完全进入状态,有些茫然若失,似乎心在别处,在某个“远方”。读书、看电视、吃饭或者做家务也显得神思恍惚,甚至有时候家里来亲戚与母亲聚会,我竟会找理由一个人跑到街上去买东西,胡思乱想瞎走半天才回来。

许多年后,我才发现,原来是身上随时并存着的“另一个我”在作怪。

晚上,聚会散了,我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心似乎才踏实下来,两个我仿佛都落到某个位置上。邻居家电视的热闹之声从我微掩的窗缝钻进来——这种远处的喧哗与近旁的静寂,总是对我构成一种复杂而且难言的心理状态。♀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红楼梦》,春风得意的贾宝玉正在锣鼓喧天、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之中举办着婚庆大典的时候,镜头忽然一转,落到凄凉的秋雨中黯然而萧瑟的潇湘馆,纤瘦荏弱的林黛玉病卧于床榻之上,疾恨交加,病体难支,她内心的感受自不待言。记得小时候,这一段看得我潸然泪下。今天再看,虽然这个镜头古典得令现代人所不齿,但远处的喧哗与身旁的寂然这一掀动内心复杂感受的意境,依然终生难忘。我想,这就是一种与灵魂有关的内心活动吧,一种由我和另一个隐蔽的我共同参与的状态。

我的情形不知为何有时就处于这样一种对一个莫名的“远方”的思虑之中。

但是,倘若我已置身于上述所谓的“远方”了呢?那么,我依然会继续思虑“远方”。

比如,平时,思念的人终于遥远地来到身旁,我有时候却不知说什么,依然愿意沉浸在思念之中,仿佛近在咫尺的切肤的存在,并无法消释内心深处的思念。这一活灵活现的人的直观性似乎与自己灵魂深处那种隐性的东西,无法同时在此刻得以实现,对这个人由于距离而产生的深深的思念并不会因为这个人的在场而消失。它们似乎是在两股道上——一种情形是在可见可感的平面上完成,另一种情形在看不见模不着的心底里涌动。

于是,我会说:“我想你。”

答:“我不是就在这里吗!”

我说:“那不一样。我依然想你。”

仿佛被思念者是两个,一个在场;另一个避匿在很深的“远方”。其实,真正的原因也许在于,我并存着另一个隐蔽的我,一个我在他面前,有着真实的躯体和感觉;而另一个我,在一定距离之外的隐蔽处,现实的手怎么也无法抵达。

再比如,有一年,我终于抵达了渴望已久的温暖的友人身边,我的指尖、眼孔、额头和耳朵到处是友人缠绕相连的情谊。然而,我却经常站立在窗口,惆怅地眺望远处阴霾的天空、红瓦顶以及大片无人的草坪,如同一片断梗飘蓬的孤叶,满月复心事,抑郁寡欢。我已经到达了思念的“远方”,却依然深深思念着“远方”,整个欧洲低垂的绵绵雨雾仿佛都浸满我的双眼。

这里,仿佛此“远方”与彼“远方”不是一回事。或者,我仿佛同时是两个我。一个我,包裹在友人感性的温馨之中;另一个我,有时候宁愿关上自己的房门,独自沉浸在由假想的距离造成的思念当中。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有时候觉得,这种“远方”的看不见的在灵魂里涌动的事物,比近旁直观的事物更为深邃,也更难以抵达。

生活中,这种奇怪的莫名的“远方”总是牵动着我。但其实我知道,“远方”哪儿也不是,它不过是一个假想物,一个大幻想——它是我们内心中冥冥守候的一个人!

其实,它就在我自己身体里边莫名其妙地秘密地存在着。任何牵动我心的事物,都会成为我自己的“远方”。

现实的人们在惯性中生活已久,几乎忘记了一点:“我”和“一个隐蔽的我”经常同时并存。

人有时候同时也是另外一个人。

10、身在别处

我已经有许多年谢绝任何形式、任何名目的“作家笔会”了。为了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而不被邀请人的煽动所诱惑,我硬是把“不参加任何作家笔会”的“标榜”,白纸黑字坦然地公布到文章里去,即作为自我的约束,也作为“请别来找我”的歉意提示(就算是自作多情也罢)。虽然我偶尔冲动有过一次半次的违约,但每每总是提前要思想斗争好几天,像是准备去吃“禁果”或者冒险去吃江南三月以后的河豚一般。

我害怕参加作家笔会的原因有四:

首先,来自我天性方面的困难。试想,每日永远都掉在人群堆里的生活,是多么的劳累啊!在我的感觉中,当绵延不断的人影无间歇地在你身边晃动着,当人们的语声失去“休止符”地长久在你的耳畔鸣响着,这对于一个过惯了平凡安静、家居日子的我,无异于是一场“吞没”和“争战”。正如同人体营养过剩会导致一种富贵病一样,完全失去自我规避的长时间的群体欢乐,对我来说就是一场精神的“奢侈病”,一场神经系统的洗练、磨难甚至是浩劫。大家不停地戏谑发噱,贫嘴着、**着、戒备着、“牛”着、“熊”着、“荤”着、“素”着、墨韵书香着也镇江米“醋”着……虽是一番热闹非凡景观,但也煞是劳累自己的耳朵、“嗅觉”以及面部表情们,无论外出参观、餐桌相见,还是回到“下榻”的宾馆饭店房间里,几乎没有一时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通常是两人一室),没有一刻可以拿掉各种各样“表情”的个人空间,即使洗上好几遍脸,脸孔上也依然如同僵持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硬壳”,洗也洗不掉。更没有一会儿时间可以退回到自己思路走廊的“内部”,静心整理或反省一下属于自己的什么问题——而这个习惯嗜好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此,我便总觉得自己的脚没有扎扎实实地踩在大地上,而是悬浮在半空中。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最新章节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全文阅读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