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窗子也寂寞
——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又在自己给自己“开会”了。♀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
我想,我为什么要过这样一种常年的面对一扇窗子、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一个冰冷的电脑的思虑生活?是谁强迫了我这样一种令人厌倦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要挖空心思让那些已经销声匿迹、灰飞烟灭的念头重新在脑海中蹁跹起舞,叮当作响?我不免诧异,自己居然用纤弱的指尖在写字的键盘上敲击了这么多年。
我想了很久。其实,这个问题已经酝酿并且缠绕了我许多年。生活总是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一个问题遮掩了一个问题,如同一个浪花覆盖了另一个浪花,但是先前的那个浪花其实并没有被消灭掉,它们涌动着浑然一体构成一种庞大的人生之海,向着人生寂寞的彼岸层层叠进。
对于我这种一向惯于“理论先行”的人,一向以理论指导现实的人,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这使我想起早年的一些事情。
记得小学时候,每次解答算术中的应用题,都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往一条船上装500斤大米、725.9斤白菜、129.3斤土豆和7只绵羊(平均每只绵羊200斤),然后又卸下来276.2斤大米、130.7斤白菜、117.6斤土豆和3只绵羊,求这只船上总共还有多少斤物资?
天啊,为什么呀?干嘛要这样折腾人啊?!
高考时候,我不是一个高分的学生。那时候是80年代,教育体制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历史题:没落的腐朽的垂死挣扎的帝国主义必然会自取灭亡的几点规律?政治题:为什么说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的丑恶真面目?命题作文:女排夺冠之我见……那些千篇一律的12345统一标准答案令我感到羞耻,但是我必须背诵它们,咬着牙把它们当做最亲爱的人,在心里一遍又一遍默诵,像想念一个人那样痛苦!为的是使自己成为那种令我厌恶的标准答案之一。♀
我不再是我,我只是一个和别人一模一样的人,一个考试卷上的数码编号。
最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每次考试的成绩单出来后,全班同学的分数会由高至低排列张榜公布。倘若,恰巧那一次自己的成绩不理想,那么,这个慌乱心跳的时刻真是令人无地自容!我当时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愚昧的人发明这种排行榜来摧残蹂躏属于青春期的脆弱的自尊心啊!但是,当我看到一些排名在我后边的其他孩子继续谈笑打闹、若无其事的样子时,我就想,他(她)为什么跟我的感受这么不一样?!
我那糟糕的过于敏感的天性,完全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这些令人羞辱的场面,它激发、助长而不是削弱、完善了我性格上的弱点。本来我可以拥有那种我所喜欢的更加从容沉着、更加宠辱不惊的成熟性格的,它花费了我后天太多的努力来修正完善自己的个性。
我知道,任何过激的反应都容易流于肤浅,流于表面化。正如一个叫做戴维·梭罗的美国人所说,真正高贵和深沉的个性并不显山露水,就像国王或征服者并不走在军队的最前列。
直到现在,有关考试的噩梦还会在我感到压力的时候、趁着某个略显脆弱的月黑风高的夜晚,侵袭而来。我至今痛恨考试,至今偏颇地以为考试是最为泯灭我们的个性与尊严、泯灭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所有的天才都打磨成一架按部就班的机器、把我们所有的人都驯化成一个人的东西!这当然是偏见。
等我成年以后才知道,小时候所想捍卫的那点可怜的人的尊严,在社会的大课堂里真是小巫见大巫啊!
这些不说也罢。
就我而言,一个内心里潜藏着“问题儿童”的轨迹长大的人,一个略显悲观、不容易被任何自欺欺人的信念所迷惑的人,一个不打算被任何一种强暴的力量按压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以便赢得金钱或者赢得名誉的人……这样的一个愿意按照善良、按照人的天性发展自己内心的“自由主义者”,他不做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还能做什么呢?倘若一个人不是到达丧心病狂的地步,倘若他的目的不是远远超出了廉耻的感受的话,那么他的妥协到底是有底线的啊!
我甚至回忆起很久以前的一条遥远而僻净的老街,忆起那年我在爱丁堡的街头被高耸肃穆的教堂震慑得像傻子一样的情景。尖耸的顶部,华彩的玻璃,圣洁的耶稣受难像,阳光细细碎碎倾洒下来,低声咏唱的多声部和音从四面八方穿透我那仅剩下虔诚和寂静的心。我的感动复杂得几乎使我落下眼泪。我问自己:我们每个人本来是可以不完全放弃内心的,本来是可以拥有一点精神抚慰的,可是啊……
在后来十余年中,这个场面一直在我的心里默默延伸,连同那些婆娑的树影、起伏的斜坡和山岗、芬芳四溢的感伤、还有寂静中的那种沉缅。甚至,一些记忆的残骸和碎片,一直绵延至今。
我也经常思量:你愿意到一个高薪的雇主家的公司里听候他随时可能爆发的吆三喝四、发号施令吗?你愿意在一个刻板的位置上看着别人的脸色点头哈腰、做一件重复了几万遍的事务吗?你愿意领略或者重蹈那些个泯灭我们仅有的那点尊严的时刻吗?你愿意丧失殆尽所有内在的坚持、只留下在人群中拼杀较量或者成功经商的智力吗?
答案是显然的。
重新坐到自己冷清的电脑桌前,虽然窗子也寂寞,天井也寂寞,但是,我心里却平静了许多。
窗子外边,已是初冬的有些黯淡萧然的黄昏,一些枯树叶在冷风里发出寂寥的沙沙声,斑驳的光线透过窗子照射进来。
我坐在这儿,想想,写写。楼下不远处那种属于日常生活的显得散乱而沉闷的脚步声就落在我的窗棂上。
写作于我,大概既是对现实的厌倦感的消释,同时它本身又构成一种厌倦。但是,我知道,能够写作,已是莫大的温暖,以及上苍的厚爱。因为,有多少人住在并不宽敞的房中甚至是低廉租金的地下室里,每天清晨被闹钟强行吵醒,然后行色匆匆穿越整个城市去工作,就在这样的寒风凛冽的冬日,或者在柏油马路被烈日晒得发软的炎炎盛夏。只为了延续生命活下去。或者,为了爱。
我命令自己进入静寂,再进入静寂,如同潜入深水之中,如同一条冷静的喑哑的鱼。
2、有关博客,有关时尚
a本来我是不想做网络博客的,后来在新浪说服之下,迟迟疑疑做起来,每每看到网络上那些温暖的评论和留言,我说感谢已经远远不够,只能用“感动”和“不舍”来表达我的心情!
我的工作是写作,每天用很多时间坐在电脑前,写字、想事、思考、读书……但是我不上网,不玩游戏,不在电脑上听音乐看碟片(这些事我会选择cd和dvd),只有离开电脑我才会感觉是在让自己休息。
外面阳光明媚和风细雨之时,轻松的朋友们在餐厅里酒杯碰响的召唤,商城里新款时装遥遥招手的时分……我经常以各种“理由”委婉谢绝,其实各种“理由”都是因为一件事:我必须写作和读书,当然还有太多的生活琐事,无法分身。
所以,我无法额外地在博客里回复朋友们长长的暖暖的问候、关爱和各种问题的讨论,十分歉疚,这也是我最终选择离开博客的缘由。
b网络文学博客或手机文学博客都算是一种时尚。时尚就是你还没来得及喜欢它,就已经被它抛弃在后边了的一种迅速发展变更的事物。任何一种时尚都是精粹与糟粕并存的,正像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蜜蜂蜇而拒绝蜂蜜一样,我们只从时尚中汲取有益于我们的东西。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对一切新鲜事物心怀敏觉,既不盲目随从,也不闭目塞听,更不拒绝一切,永远怀着一颗探询、学习和质疑的**的姿态在时代的任何潮流中认准自己的位置。
c于我个人而言,成熟意味着日渐平和,锋芒内敛,善解人意,懂事包容,但决不是放弃个性。放弃个性就等于放弃我们最大的激情!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个性寻找一个释放的角落,写作正是适于我的释放个性的角落;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网络或手机博客正是你释放个性的角落,在这件事上因人而异。
d博客,鉴于它的篇幅短小,随时随地即可发生的特质,一定要寻找一个不同于我们以往的传统文学创作的风格特色。强调它的民间性,不必向主流文学靠拢。韩少功说它是文学的零食,我以为极有道理。我觉得目前它属于大众文化娱乐范畴,而它的光彩、它的魅力也即在于它的民间性!在我们日渐多元化的文化中,这是一个具有开创精神的事件。
e很多时候,真正优秀的作家与名望没有必然的关系,与点击率或发行量也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它们会带来同样一样东西——孤独。
f任何一种阅读或写作(包括博客)所带给我们的交流,比任何一个朋友所能够带给我们的交流都更长久。它是最为低廉的消费,却是最为持久的娱乐。
g博客带给我的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加强了我对于人性中恶的免疫力。当网络以匿名的方式展现的时候,现实中被人们隐藏起来的人性中的恶,夹杂在人性中的善与美当中,统统着滚滚而来。那些恶意和丑陋,对于生存环境相对单纯的我,无疑是注射了一针抗体疫苗。这是我一生的收获。我为此感谢博客。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