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言
孩子的学习是与质疑能力是紧密相联的,正如“勤学”和“好问”常常放在一起来形容一个人学习好。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好问”的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首先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常常能提出质疑,并愿意主动寻找答案,父母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因此,父母还是要用自身的感染力去影响孩子。
探索未知: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苏联)高尔基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美国)爱因斯坦
塔特姆的父亲是美国一位药理学教授,在塔特姆小的时候,父亲再忙也会腾出时间来陪他。塔特姆总喜欢扑在爸爸的怀里问问题,比如小鸟为什么会飞?汽车为什么能跑?桌子为什么不做成椅子形状的呢?……父亲每次都耐心回答,并利用这种机会启发他思考更多的问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父亲会主动和儿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塔特姆养成了思考问题、自主寻求答案的好习惯。成年后,塔特姆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探索各种事物的奥秘。最终,他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发现基因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调节作用而创立了生物遗传学,并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不可否认,塔特姆的这些成就离不开父亲的陪伴和启发。科学家之所以能够突破以前的理论,在科学领域有新发现,因为他们都具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与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探索精神可以使人类在每一次突破中进步,也可以让人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和憧憬。
对于孩子来说,他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模仿他人、成人的强化训练、自主探究等。但是,探索精神才是求知的根源,也是陪伴孩子一生,促使他求知的动力。
?传统观点认为,孩子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了。其实孩子的大脑充满着对世界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四溢的激情使他们总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探索欲。而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也许有一天,他们大脑中迸发出的精神火花就是某个发明的雏形。
所以,父母要善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为他创造一个求知的环境,激发他的探索精神。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自主探索是以好奇心为驱动,孩子在探索中会自觉地产生很多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这对他以后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天,8岁的陈玲问妈妈:“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呢?”妈妈回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陈玲继续问:“那我在里面呆了多久呢?”妈妈说:“你足足待了10个月呢!”陈玲问:“那我都在里面吃什么呢?”妈妈依然耐心地解释道:“咱们俩之间通过一根脐带连接,然后我把营养输送到你的体内,你就慢慢长大了。”
陈玲继续问妈妈:“那我是怎么跑进妈妈肚子里的呢?”听了孩子这么多问题,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陈玲听了,有点失望。
这时,爸爸走过来,耐心地给女儿解释道:“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的肚子里放了一粒种子,种子在妈妈肚子里生根发芽,长大了就变成了你。”陈玲睁大了眼睛,还不时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之后,她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爸爸都耐心地解答。
孩子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去探索的**,尤其是关于他是怎么来的,他期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而许多父母都不喜欢孩子问这个问题,因为有的问题实在是很幼稚,又很难以用语言去解释。所以,对孩子问问题的行为采取漠视、回避的方式,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解释给孩子听,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问孩子,让他主动思考,并倾听他的想法。
建议二: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适时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谦逊,比如说:“我想,这个问题你是了解的,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这样一来,由于他的自尊心得到爱护,他就会尽力探索问题,对什么问题都有求解的决心。
同时,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切忌急躁,不要急于求成。父母更不要随意说“说得好”或“很好”,因为过快或过早的赞扬会传递一种讨论到此为止的信息,或者让孩子产生满足的心理。父母应该说“真有趣”、“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等等,让孩子有继续往下说的**,进而使他的探索精神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此外,父母不要催促孩子去“想”,催促只能使孩子为了急于表现,而去揣测大人希望的答案,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建议三、和孩子做一些实验活动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实验活动,这有助于促使孩子智力的锻炼和发展,也能帮助他增加和巩固知识,更能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激发他的求知欲。
晨晨今年8岁,一天晚上,爸爸神秘对晨晨说:“晨晨,牙签和你一样爱吃糖,你信吗?”晨晨摇了摇头,爸爸继续说道:“走,爸爸证明给你看。”说着带着女儿来到了洗手间。
爸爸先是拿出一个盆来,接了半盆水,又准备了一块肥皂、一颗糖和几根牙签,接着递了一根牙签,说:“来,把它放在水里。”晨晨照做了。接着,爸爸轻轻地把放糖放在了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然后,神秘兮兮地对晨晨说:“见证的时刻到了。”只见牙签缓缓地向糖漂去,最后贴在了一起。随后爸爸又将糖移动了一个位置,牙签最终还是朝着糖的方向游去,晨晨惊奇地说不出话来。
爸爸又对晨晨说:“牙签不喜欢喝肥皂水,你信吗?”接着又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可牙签就像磁铁异性相吸的原理似的,马上逃得远远的,等肥皂一靠近,牙签又逃得远远的。晨晨急忙问爸爸为什么,可爸爸却笑而不答,只给了晨晨一本书,让她自己去寻求答案。
后来,晨晨在作文中写道:“……最终,我终于找到答案,原来糖放入水中后,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就像牙签喜爱‘吃’糖一样。但是,当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会把牙签向外拉,所以看起来就像牙签会逃跑一样。我很感叹:原来用身边的材料也可以做出这么有意思的实验!科学实验真是奇妙无比!”
引导孩子做实验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但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实验兴趣,比如像晨晨的爸爸那样,用“爱吃糖的牙签”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些简单而必要的实验条件,并为孩子讲解与实验有关的知识,让孩子通过实验去验证。
但是,父母一定要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要把一切都给孩子做好了,也不要一切原理都讲解给孩子听,可以适当地设置悬念,让他自己去探求结果。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