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 第二十九章

作者 : 张振鹏

建议四、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父母不妨挤出时间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

两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第一对父母急匆匆地催孩子:“快点,马上就到顶了,加油……”偶尔停下来歇息一下,然后又匆忙上路。当这一家人下山时,看到另一家人刚爬到半山腰。

第二家的孩子指着地上的蝗虫壳说:“妈妈,看这个。”于是全家人蹲下来看孩子的新发现,还不时地听见这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第一对父母看了,不禁感叹:“这样爬得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终点啊?”

有些父母经常带孩子走进自然,但是如果像第一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是为了健身和休闲,以“到达终点”为目的的话,孩子在沿途中会错过许多新发现。第二对父母的态度是,到达不了终点不要紧,重要的是要玩得尽兴,还可以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相信孩子在第二种情况下可以学到更多自然知识,也会培养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带孩子亲近自然不一定要带他去很远的郊外,楼下的花园、绿草地等都是“走进自然”的好地方。父母还可以买一些关于自然的书籍给孩子看,让孩子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和提问。♀

建议五: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父母会认为问题很容易,没必要探索,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就好了,而忽略为孩子为提供探索的环境和材料。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凡事依赖大人给出现成答案,主动探索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弱。

其实,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因此,父母要教孩子查字典、书籍以及网络等工具,让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的信息,并注意加以分析、思考、提问和探讨。

金玉良言

父母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观点,要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对待孩子的刨根问底,父母一定要耐心地回答,对于拿不准的问题,父母不能逞强给孩子作出不准确或模棱两可的回答,应该激励或陪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应对考试:让孩子在“战场”上成长

考试是你平常的能力、基础知识、学习素质的全面检验,平常学得不好,别指望大考时超水平发挥。如果你自信,平常学得还不错,就不要担心考试时会考不好。

——(中国)王金战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中国)尹建莉

高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为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好成绩,她特意把孩子送到一所寄宿小学。这个学校的学生从1年级起,每周都有考试。高女士认为,孩子从小就接受考试训练,以后应试能力一定很强。

当她每周末接儿子时,总是先问孩子的考试成绩,问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了多少,班里有多少同学考了100分。孩子虽然学习也不错,但没有一次获得过100分。

她也总是安慰孩子说:“没事,90多分也很好,争取下次考100。”紧接着的一次小测验,孩子的数学终于考了100分,高女士特别高兴。回家后,马上给孩子的爸爸、姥姥、女乃女乃、姑姑等亲人挨个打电话,汇报考试成绩,大家也都使劲夸孩子不错。

不仅如此,沉浸在愉快中的亲人们纷纷许诺说:“如果再考了100分,就给你奖励。”后来的一次期中考试,高女士一再叮嘱儿子考试要认真,争取考100分。考试后当天,孩子见到母亲后就放声大哭,说:“妈妈,我这次考不了100分了。”高女士一边安慰孩子,一边掩饰不住地流露出一丝失望。

考试的确是孩子平时学习成绩的检测,而孩子是否有能力应付考试,不仅与孩子平时学习状况有很大关系,也和孩子的心态紧密相联。因为,只有轻松,才能自如应战。而这位母亲的错误是把孩子学习目标和应试结果定位在满分上,这不仅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也忽视了对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孩子对知识的真实把握上。

当父母和孩子把注意力一旦转移到应试之后的结果——分数上的时候,真正的学习目标就迷失了,应试的准备、过程和目的都会随之变得畸形。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家、父母、学生纷纷声讨“应试”的同时,依然没有办法回避应试。因此,改变不了大环境,就一定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心态。特别是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考试看得特别重,也不需在孩子面前批评考试制度的缺陷。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借助考试来认识自己、展现自己。考试只是一个手段,如果孩子有好的心态和方法去应对,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

所以,如果孩子考试前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可能会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应试能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培养建议

建议一:帮助孩子在应试前保持平静心情

有的孩子有考前恐惧症,这种对考试害怕的心理,要么是因为自己压力太大,要么是父母的表现使孩子的心不平静。而过重的心理负担不但不会让孩子在考试时发挥出正常水平,反而孩子会因过度紧张而考试失利。此时,父母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情。

父母要清楚地知道,考试是测验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次审判。如果越希望孩子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就越要表现出常态,只有自然,才能呈现真实。

李伟是初中2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一次,他从同学那里得知了自己原本不知道的学习方法,就试着应用在学习中。期末考试之前,李伟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改变方法,而影响考试成绩。考试前几天总是忧心忡忡。

母亲看到李伟这样,就开导说:“小伟,你到底害怕什么?害怕考试成绩不如以前?如果真的不如以前,而且原因是因为方法不当的话,正好说明你以前的方法很适合你。如果成绩不错,那你岂不是拥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吗?无论成绩好坏,你都没有损失啊!”

李伟听了妈妈的话,锁紧的眉头舒展了一些。母亲接着说:“何况,方法得不得当你自己在应用时就有感受,还用等到让考试去检测吗?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考不好。好了,早点睡觉,轻松考试!”

母亲的轻松感给儿子卸下了不小的心理包袱。其实,父母是孩子的主心骨,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态。父母要明确的是,考试就如同检查身体,会把身体的状况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检查结果不尽人意,那正好是提醒当事人要抓紧治疗,如果结果没问题,也说明当事人应该继续保持。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感谢考试,是考试让孩子更了解自己。面对这样一个该感谢的事情,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最新章节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全文阅读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