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实践:让孩子掌握检验真理的标准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
——(英国)托·富勒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苏联)列宁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尽管他对儿子疼爱有加,但却从不溺爱。他一直教育儿子,读书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明理,要多实践,要做个好人。
后来,郑板桥终因疾病而卧床不起,身体极其虚弱的时候,他却将儿子叫到床前,说想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十分奇怪,父亲病成这样如何吃得了馒头呢?但父命不可违,于是他只好先答应下来。病榻上的郑板桥看着儿子满脸的难色,于是他让儿子去请厨师做指导,但是要求厨师只能指导,绝对不能帮忙或者代劳。
儿子无奈,只得听从。来到厨房,他从和面擀面学起,然后学着如何做馒头,如何上屉蒸,什么火候熟。儿子累得直腰酸背痛、满头大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将馒头做了出来。
儿子高兴地捧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送到郑板桥的病榻前,发现父亲早已咽气西去。儿子一阵大哭,后来他才发现在床边的茶几上有一张字条,父亲在告诫他,不要认为拥有家财就万事无忧,若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了谋生的手段,那么人就一辈子都不能立身处世。儿子看过之后,再次失声痛哭。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明白父亲的用意。郑板桥临终之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正是教会他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动手实践,让他知道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只有实践,人类及社会才能存在与发展。郑板桥即使是在临终时候,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动手实践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十分值得现代的父母学习与借鉴。
人是实践行为的主体之一。之所以要实践,是因为人遇到了必须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解决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大多数都是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时候会喜欢坐享其成,只要书上说过,只要父母说过,只要老师说过,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不再动脑去思考,更不会亲自动手去实践。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大胆实践,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实践对于他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不拘泥于刻板的理论,要勤于动手动脑。而孩子也应该明白,许多道理尽管书上或长辈们讲过,但通过自己的实践得来的知识,才能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经验,实践后得到的结论才是人生道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勤于动手的能力
现在有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习惯。♀他们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系鞋带,就更别提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样的孩子扫地不知道怎么用扫帚、整理房间却越整越乱、择菜不知道该留哪一部分、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试想,这样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实践都没有,他又该如何去完成自己将来的事业呢?
动手实践,是创新与创造的前提。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给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拥有**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孩子,才能逐渐养成**做事的习惯。
建议二:要让孩子少说多做
孩子有时候会说出来诸如“我明天再做”、“我一定……”这类的话,但很多话只是说了就说了,却并没有真的“明天就做”或者“一定做完”。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明日复明日”,却并不动手。孩子的这个“说话不算话”的毛病,父母应该帮他纠正过来。
何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在这个暑假,何源说“一定要学会游泳”“一定要看完3部著作”“一定会跟妈妈学做家务事”。然而,待到暑假结束,他却一个都没有完成。
爸爸问他计划没有完成的原因,何源却只是一笑了事,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爸爸十分严肃地对说:“何源,少说多做,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你要牢记这一点。光说不练的人,到头来一定是一事无成。”
何源听后不再笑了,他将爸爸的话记了下来,慢慢思考之后,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毕竟,他也不想一事无成。从那以后,何源在爸爸的帮助下,慢慢地改正了毛病,他要做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同何源一样,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一部分人有“说了却不做”的坏毛病。父母应当尽早发现,并及通过引导教育,让孩子把空想和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动手上、用在真正的实践上。
建议三:让孩子尝到动手实践的甜头
对于进行或参与实践,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积极得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来,不让任何人插手;而另一种就是害怕或者不积极的表现,在还未动手前,就害怕失败与困难。面对这样的两种情况,父母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于第一种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夸奖他的乐于动手的精神。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会因为什么都自己干而显得过于莽撞,也许就会好心办了坏事。所以,父母要能给予他耐心的帮助与指导,让他的实践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父母也不要吝啬鼓励,要让他保持这种积极动手的状态,让他能不断探索。
而对于第二种孩子,父母则要让他能尝到动手实践的甜头,以此来激励他能够继续去实践。这样的孩子会害怕失败,父母要让他明白失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有勇气不断尝试,就一定能成功;他也会畏惧困难,父母也要给他鼓励,让他知道困难都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能勇敢面对,就完全可以战胜。而且,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孩子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之后的实践也许就会容易许多。
建议四:不要干涉孩子的实践
孩子的大胆实践,父母要注意不要轻易干涉。因为孩子的实践过程,正是他体会经过、积累经验、感受乐趣、学习知识的过程。父母若是从成人角度考虑,对孩子的计划或行为横加干涉,这样就会让他产生逆反与抵触的情绪。结果是,要么孩子索性甩手,从此失去实践的兴趣;要么就是他反叛的心理被激发,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让父母始料未及的后果。
上小学5年级的林颐喜欢做小实验。他对于课本上说的一些生活小现象,或者自然小常识都十分感兴趣,总是想动手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林颐的妈妈喜欢干净,只要看见孩子又拿回来小木块、树枝、碎石头之类的东西,她就皱眉,然后不由分说地全部扔掉。最后,妈妈还会训斥林颐一顿,说他不好好看书,总想着玩这些东西。
一次、两次、几次过后,林颐再也不往家里拿这些东西了。而相应的,妈妈也发现林颐在学习上的探索精神也慢慢地没有了,他的学习开始变得死板,成绩也有些滑落,尽管妈妈几次打骂,但却也无济于事。这样的后果,又能怨谁呢?
林颐的妈妈剥夺了孩子获得经验的机会,让孩子不但失去了动手实践的兴趣,更使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孩子不但体会不到努力的乐趣,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就连他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父母的态度还助长了孩子依赖、脆弱或对抗、厌恶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失去了求知探索的兴趣,这对他的未来成长有弊无利。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