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不会使用筷子和勺子,父母喂他吃喝,以此满足孩子饥饿的需要。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等孩子慢慢长大,再喂他饭时,他就会把头躲开,并伸手去抓父母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告诉父母,他要自己吃饭。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动作中察觉到他的需要,并为他做好自己吃饭的准备,比如,给他准备好不怕摔的碗、适合他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他坐的椅子等。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当孩子把第一勺饭送到嘴里时,孩子的表情就会变得非常满足。
另外,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该创造一定条件使孩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自身需要。
有个初中二年级男生的自行车脚蹬坏了,回到家里,他自己拿出工具准备修理一下。♀
母亲看到了,就对他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
这位母亲的话有两层含义:第一,怀疑孩子的能力;第二,想通过花钱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孩子的很多积极需要就在父母随意的问话中被抑制了。将来孩子一旦不会做这件事情,父母又会说:“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真笨。”孩子感觉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想做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做。有个初中一年级学生说:“妈妈挂在嘴边的总是学习学习,作业作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当然,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就片面了。♀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孩子应该和成年人一样,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让孩子干一些不太费力气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洋葱皮、去豆角筋,以及洗菜等简单的家务活。父母要知道,这种劳动可以孩子的手指得到运动,能刺激大脑的成长发育。
颖颖读初中了,心想终于可以帮妈妈干点家务活了。因为过去想帮妈妈干活时,妈妈总是说:“你还小,别添乱,等上初中再说吧!”每听到这句话时,颖颖就默默地祈祷自己快点长大。
其实,颖颖并不任性,她很懂事,总想帮妈妈分担一些,因为看到妈妈每天下班回来还得干一堆活,很心疼。可是,妈妈总是不让她干活,说她是在添乱……
这天,颖颖放学回到家时妈妈还没下班,她就跑到厨房,准备洗米做饭。长这么大了,她还是第一次做饭,也不知道该放多少水。最后,颖颖放了一大锅水。当她正要打开煤气时,妈妈回来了。妈妈看到颖颖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立刻叫了起来:“小祖宗呀,你可别在里面给我添乱啊!”妈妈把颖颖拉出厨房,说道:“煤气多危险呀,你可千万别动!”
颖颖说:“妈妈,我都上初中了,还没进过厨房呢!”妈妈大声说:“上初中也是小孩,等你长大了再帮我吧,赶紧回房间做作业去吧!”颖颖撅着嘴,不情愿地进了房间,心想:“我到底还能做什么呀?”
颖颖的妈妈不让颖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对孩子说,等上初中再说。结果,孩子就会因此放弃很多努力,乖乖地等着“长大”,可是,等上了初中,妈妈还是认为她小,不让她帮忙,这就在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生活中,很多父母害怕孩子不会削铅笔,就帮他把铅笔一一削好;害怕孩子一个人回家不安全,每天都是接送……这些行为一方面夸大了事情的危险性,给孩子徒增畏惧感;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父母应该在一旁鼓励他做好,即使他有可能犯错、做不好也不要紧,可以教给他做事的方法,关键是给他尝试的机会。另外,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就责备他,剥夺他做事的权利。
教子小贴士:
一位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曾说,中国留美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很不一样。中国留学生钻研书本很刻苦,但是动手能力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一接触仪器,就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弄八弄,很快就把仪器出现的问题解决了。
其实,很多孩子不敢实践是因为害怕自己犯错误,实际上,来自实践的错误并不可怕,它可以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法国作家沃韦纳戈说:“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