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能力十分有限,缺乏经历和经验,再加上当今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中,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呵护;生活中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造成了孩子承受失败、挫折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力越来越薄弱。
最近一些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百分号)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由此看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必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1船王之子的启示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挫”即“折”。
佚名
有一位驾船技术很娴熟的船长,曾经驾着一艘简陋的帆船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大海上航行了半个月,最终战胜了肆虐的台风,保存了生命。后来,他换了一艘机动轮船,多次成功驾驶着它行程几千里到达海洋的纵深,当地的渔民都尊称他为“船王”。
船王只有一个儿子,他希望自己年老体迈的时候,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开好他买下的这艘轮船,于是,便从儿子懂事时开始把驾船技术认真地传授给儿子,陪同儿子一起出海,告诉他如何辨认台风来临的前兆,如何应对海上的激流,以及遇到其他险情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船王的儿子学得也很用心,几年后便掌握了十分丰富的驾船知识。
直到有一天,船王认为儿子可以独自出海了,便不再跟在他的身边,决定让他自己尝试应对海上险情,但是,他的儿子独自出海后,再也没有了音信。原来,他出海没行多远便遇到了一场台风,这虽然是场对当地渔民来说微不足道的台风,却要了船王儿子的性命,还有那艘机动轮船也卷入了海底。
船王得知这个噩耗后十分悲痛,他搞不明白,自己的驾船技术这么好,把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悉心传授给了儿子,儿子的驾船技术却这般差劲,一阵不起眼的台风就要了他的命!
渔民们纷纷安慰船王事已如此,不要伤心过度,但有一位老渔民觉得船王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问题,便问他说:“你是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吗?”
“对啊,为了把所有的驾船技术传授给他,我教得很仔细。”
“以前,你每次都陪他出海是吗?”
“是的,我一直陪在儿子身边给予指点,从来没有离开过他。”
“这样说,就是你的不对了。”
船王满脸困惑。
老渔民说:“你只传授给他技术,却不能传授给他教训。对于技术来说,没有教训作为根基,只能是坐而论道。”
这则故事给现代父母们的启示是,传授给孩子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传授给孩子教训,教训只能通过孩子亲身体验挫折后才能获得。
而今孩子的条件好了,吃苦少了,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了,抗挫折能力下降,家长们普遍担心小孩长大后不能很好地应对社会乃至于安身立命。于是,挫折教育便应运而生。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应该说她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孩子,但她也是一个相当不幸的孩子。在她读幼儿园的时候,母亲因车祸去世了,为了弥补其幼小心灵所受的创伤,一家大小整天就围着她转,给她好吃的,好穿的,等到上了小学,老师们又都对她所遭受的不幸而深表同情,对她的教育几乎都是表扬,从不敢正面对其批评。
虽然幼年的不幸给她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但是周围人对她的过分疼爱对她的成长造成了更大的伤害。这个孩子逐渐变得不能接受一点挫折,期中考试,成绩下降了几名,这对她是个极大的打击。她很快像变了个人似的,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不来上学,即使被家人拖入教室也是把头埋在桌上独自哭泣,对老师和同学的任何言语和行为置之不理,甚至故意弄伤自己以强迫家人接其回家。
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另外,一些家长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的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家长应及早认识到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2缺乏必要磨练,意志力脆弱
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我们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
据媒体报道,湖北省荆州市一名女高中生,平时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也很乐于助人,深受同学和老师的青睐,但是,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有一次帮助同学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后被赶出了考场,这位女生感到很羞愧,竟然跳长江自杀身亡。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大量讨论,认为青少年自杀,“病”在儿女,“根”在父母。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使孩子无法得到磨练,孩子的内心十分脆弱,就像剥离的蛋壳,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百分号),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百分号)。其根源都与心理承受力有关。
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会表现得畏畏缩缩,懦弱,焦虑和自卑,面对困难缺乏坚持力,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能不触及就不触及,因为这样才能避免因失败造成心理打击。
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不管孩子怎样掩盖这种心理缺陷,将来他们都要独自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有事业上的困境,情场上的失意,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勇敢地去接受,所以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的人生是否幸福。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经过后天培养、磨炼、吸取教训之后才能拥有。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就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去经历困难,去遭遇打击,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才会慢慢地从这些挫折中得到培养、锻炼,遇到困难不悲观、焦虑,也不懦弱、逃避,而是学会减压,乐观积极地想办法战胜。♀
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首先要教给孩子学会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人行为做事的方向,让孩子朝着目标去努力,是锻炼意志力的起点。比方说,哪门功课薄弱,孩子要学会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每天做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问题,每周或每月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孩子在实现目标后会体会到坚持的快乐。
由易到难、做事善始善终,是培养孩子坚强意志的有效途径。家长可先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在短期内能完成的事情。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对他进行适时鼓励,然后逐渐交给他比较复杂的、需要较长时间和一定耐心才完成的工作,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鼓励和帮助,让孩子坚持把事情做完。
“狠”下心来让孩子吃苦。孩子意志力薄弱,在很大层面是家长娇宠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的过。家长要“狠”下心来让孩子吃点苦,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培养勇气,磨练意志。如让刚上高中的孩子过集体生活,条件再差也要尽最大可能去适应,让他去逐步调整自己,以便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持拒绝。家长应该学会拒绝,不要认为拒绝孩子就是不爱孩子,其实恰恰相反。过分地满足孩子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而任性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最重要原因。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必须拒绝,即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能拖延的最好也不要立即满足,让他学会忍耐,让他明白这世界不是他的,不是他想拥有什么就有什么。
当然,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重要的还在于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无论家长的文化是高是低,父母刻苦好学、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永远是孩子锻炼意志力的力量源泉。如果父母遇到生活或工作上的某些困难比孩子先行打了退堂鼓,那教育和培养孩子意志品质就无从谈起了。
告诉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练一休,让他当了和尚,学会锻炼他**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被石头磨破了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话:“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一休的母亲让小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就这样孩子逐渐学会了**。
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出身家庭富裕的孩子,意志力比较差,一遇到挫折就退败,这是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奋斗,轻而易举的就能拥有许多东西。
有一个富贵人家的母亲为她高中毕业的孩子伤透了脑筋,她不得不去找教育专家进行咨询。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
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夫人称是。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说:“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家长经常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是导致孩子意志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想让孩子成功走向外面的世界,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如果家长总帮孩子做所有的事,只会让孩子内心畏畏缩缩,缺乏勇气。父母的包办不仅让孩子会丧失自信和勇气,也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安全感只能建立在用自己的能力应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而喜欢包办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剥夺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孩子的意志力就无从得到锻炼。
电影巨星史泰龙在成名之前,生活上异常穷困潦倒,有一次身上只剩下100美元,尽管如此,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著名的演员。
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纽约跑了500家电影公司,但由于史泰龙的长相不太好,而且英语说的也不标准,公司都拒绝了他。这并没有摧毁史泰龙对梦想的执着,他想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他又开始跑回去再一次敲响了这500家公司的大门,但又都被拒绝了,史泰龙愈挫愈勇,他展开了第三轮的应聘,向每一家公司介绍自己的专长,但又遭到拒绝。史泰龙前后加起来一共失败了1500次。
但是史泰龙矢志不渝,在总结碰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采取了新的求职策略。他先花精力写了一本名叫《洛基》的电影剧本,带着作品到公司去应聘,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仍然像以前那样一次次地被拒之门外,但这并没有使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遭到1800次失败后,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支付75000美元购买他的《洛基》剧本,但不答应史泰龙担任影片的演员。忍饥挨饿的史泰龙已经有3个月没有填饱肚子了,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梦想,史泰龙拒绝了这75000美元的薪酬,这让电影公司的老板感到异常惊讶。
一直遭受1855次拒绝后,史泰龙才如愿以偿地过了把演员瘾,他出演的第一步影片就是他自己编写的《洛基》,通过这部影片,人们一下子认识了史泰龙,曾经拒绝他的公司老板才发现他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人才,便给他出了2000万美元的薪金。
还有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凡尔纳,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在寻求出版的过程中,先后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绝。在挫折面前,凡尔纳心灰意冷,打算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完的书稿全部烧毁。幸亏,他的妻子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并鼓励他再尝试一番。凡尔纳终于鼓起勇气,向第十六家出版社投稿。出版社同意出版,并跟他签订了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凡尔纳的人生,他一生共创下了100多部科幻小说,成为名扬四海的小说家。
可见,意志力对于一个人以后的成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父母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就是培养孩子在苦难面前不退缩的品质。父母在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活动中,可以设计稍微有点困难的活动。如果太容易,孩子就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对意志的培养当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太难,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就很容易使孩子受挫。另外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并且相信孩子能够克服困难,家长切不可嘲笑小孩“不行”“太笨”。
4让孩子的生活多一些挑战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才能走向欢乐。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自主是孩子人格健全的重要方面,教孩子从小学会**生存的本领,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当作小公主、小皇帝一样宠爱着,尤其是爷爷女乃女乃带大的孩子,睡觉怕他着惊,吃饭怕他噎着,出去玩了也常是“保姆”兼“保镖”擦鼻涕、整衣服,走路时寸步不离,生怕孩子跌了……这种在过度呵护中长大的孩子,缺少必要的生活磨练,**性就很差。如果家长不进行恰当的引导,孩子就无法以良好的心态应对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风浪和复杂的局面。
不管父母能给孩子怎样优越的物质条件,能帮助孩子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但终究有一天孩子要自己走路,而作父母的不可能一生都伴随在孩子左右,为他们费一辈子的心思。父母只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经历风雨,孩子才能有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
佳佳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性格乖巧,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名。有一次,她被学校选中,参加区里举行的数学竞赛。
佳佳知道自己被选为学校代表后,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这种规格的竞赛,紧张是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她担心会让学校的老师失望,于是,总想着找各种理由回避这场竞赛。
父母似乎看出了佳佳的焦躁,便在吃饭的时候,鼓励她说,不要过于紧张,要相信自己,以你的实力,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拿个名次应该是没问题的。再说,考不好,也不是丢人的事,对自己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和成长机会。
在父母的鼓励下,佳佳如期参加了这次竞赛。那天,她看到对手如林的场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外校老师,紧张得浑身直冒冷汗,答题时手也抖个不停,再加上头天晚上紧张得觉也没睡好,结果没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没有拿到名次,反倒考了个倒数第六名。佳佳觉得很丢人,对不起老师对她的期望,不敢去学校见老师了。
在大人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小小失败,但是对于尚未经历风雨的孩子来说,却是对她们心理承受力的考验。
为了让女儿尽快恢复平静,爸爸周末陪着佳佳到户外散步,告诉女儿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没有谁能总是成功,不会失败,就是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才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的。面对失败,不气馁,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通过与父亲的这次谈话,佳佳很快从这次失败中走了出来,她认识到这并不是多么丢人的事,心态也就很快恢复了平静,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升初中考试中,她以全区第一的成就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难以如愿的事,当他们想要的东西不能得到,想达到的目标没有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挫折感。这种经历会导致他们心情痛苦、情绪低落、行为偏差、纪律松弛、效率低下,甚至于出现对抗、破坏行为,但挫折也是对孩子意志力的考验机会。让孩子学会在挫折中奋起,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多让孩子多接受生活的挑战,增强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孩子学会抵抗诱惑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切尔曾经对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跟踪研究,从他们4岁,一直跟踪到他们高中毕业。
其中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放着孩子爱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面对诱惑,性急的孩子几乎没等到老师彻底走出教室,就已经把软糖送进了嘴里;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最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用坚韧、顽强的毅力克制自己的**的孩子更稳重可靠,更能适应环境,更受人们欢迎。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则显得固执、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压力易退缩,面对竞争就发慌。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自制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比如,上课时做小动作;一回到家就看电视,一写作业就坐立不安;喜欢吃零食,控制不住花零花钱的速度,看本书,还没翻上几页,就扔到一边。硬逼她读,一眨眼的工夫,又开始玩在线游戏,等等,这些都是孩子自制力差的表现。孩子的自制力差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自制力的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就像无舵的船一样,很难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自制力是人的一种意志品质,即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换而言之,就是为了获得好的结果而克制瞬间的**或眼前的需求的能力。
大多数父母总认为孩子之所以在关键时刻不能自制,完全是他们“不愿意”和“不尽力”的原因造成的。其实,孩子的自制力差有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和完善,还有外在环境的诱惑太多,或早年未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精神以及生理因素等等,都会造成自制力差。
从父母的角度说,孩子自制力差,首先是因为中国孩子习惯于听命于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外界力量,而很少做出**的决定。因此,如果父母命令他们等待15分钟,他们可能会乖乖听话;但如果自行抵御诱惑,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茫然失措,听任本能做出决定。其次,是因为目前中国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通常独享父母的宠爱和家庭资源,少有需要忍耐的时候。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过渡的时期,因而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和协助。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更实际一点的帮助,那就是“规则”,制定规则,按照规则行事,那就会减少很多孩子的欲求。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但是习惯成自然后,其忍耐力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6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英国作家萨克雷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报道:有的孩子因父母的几句呵斥而离家出走;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想自杀;与老师顶撞一次,担心老师批评,想一死了之;日记被偷看,觉得侵犯了**,留下了遗书;与几位同学有摩擦,觉得生活无味,吞下了安眠药……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百分号),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百分号),其根源都与孩子的心理状况有关。
小学一年级的女生龙龙自杀前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这样的“遗书”:“我走后你们不要太伤心,我知道我对不起姥姥、爸爸、妈妈,我不是想死,我是被老师逼的。”这是龙龙稚女敕的笔迹,这些遗言全部写在一张照片的背后。
家人拿着孩子的“遗书”,看着孩子脸上挂着的泪痕,知道孩子自尊心太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才酿成了这样的苦果。
孩子的母亲那天晚上一觉醒来,看到女儿房间还亮着灯光,想进去为女儿关灯,没想到女儿锁死了门,但又有动静传出,母亲叫门,女儿不答应,母亲只好通过装修时延伸出去的凉台,爬到了女儿窗前,透过窗子缝隙,看到女儿正在桌前哭着写字。她破窗而入,发现女儿桌前摊着好几封遗书,有给母亲的,还有给非常疼她的姥姥的,还有给几位好同学的,还没写完,女儿还在写……
看到这则报道,我们在为这位小女孩如此轻视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时,又不禁为他的抗挫折能力担忧。抗挫折力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了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如果孩子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就能在学习生活中承受各种挫折,保持良好心态以适应生活,从而健康稳定的发展;反之,就会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乃至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现存孩子的内心为什么会脆弱到就像剥离的蛋壳,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的程度呢?
(1)独生子女过于优裕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娇纵的心理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四二一”模式,四位老人和一对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长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以及重享受、不懂得付出的性格缺陷。但是父母却认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所以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这种错误认识和做法只会导致孩子的成长缺少磨难,孩子长大后心理承受力往往会比较弱,遇到挫折就输不起。
(2)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们望子成龙之心比以往任何一代父母都强烈且专注。父母常常跟孩子说:“你能考好,就是对妈妈最大的爱。”“你对妈妈最好的孝顺,就是今年中考考进一中、三中。”这样高的期望值,会让孩子担心万一中考没考进一中、三中,会很对不起母亲,觉得没有脸活在家里。
(3)孩子虚荣心过强
有的孩子爱攀比,见别的家长开车送同学上学,而自己的父亲只能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接送自己,怕同学嘲笑自己家没车,会觉得“很没面子”“太伤自尊”而选择自杀。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畸形心理。
困难和挫折是孩子最好的大学。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受过挫折并不断解决困难中磨练出来的。培养孩子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家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7教孩子勇敢面对困难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教育家陶行知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磨难,苦难,挣扎,这是成长的过程。”只有练就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面对困难,勇于挣扎,跨过生活的沼泽地,到达胜利成长的彼岸。教育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做家长的,要让孩子学会拥抱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在克服困难中腾飞!
但是,当今的中国父母虽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没有几个父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困难,而是无证上岗的多。
在中国,如果家里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要打针输液,孩子会满脸恐惧、浑身发抖,用几乎绝望的眼神哀求妈妈:“我怕,我不想打针。”家长一般会如何劝慰孩子不要紧张害怕呢?可能大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打针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疼,一会儿就会好。从未扎过针的孩子就相信了,没有任何心理防备,但孩子一旦感觉扎针其实很疼很疼,发现自己被骗后,以后不管父母再怎么哄,都不会再相信了。
我们来看外国一位非常优秀的母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战胜这种恐惧的:
她来到孩子的病床前,拉起孩子的手,平和地对孩子说了三句话:
(1)宝贝儿,扎针后会疼一阵子,会比较难受;
(2)谁也不能代替你受苦、挨疼,所以,你必须要有思想上的准备;
(3)你如果哭泣或叫苦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
第一句话是坦诚地告诉孩子扎针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句话是告诉孩子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代替受苦,也找不到任何依赖,只能勇敢地接受痛苦;
第三句话是教给孩子坚强勇敢是坦然面对痛苦的唯一方法。
扎针的时候,孩子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出现许多类似于扎针输液一样让孩子恐惧、紧张的事情,其实,每个人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与种种困难战斗的漫长战役。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作为父母的是否能正确地教育孩子理智坦然地接受痛苦和挫折呢?
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他看到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河边散步,那个淘气的小孩跳来跳去,突然,“扑通”一声,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没有想到的是,那位母亲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母亲,母亲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不由得感叹: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多么理智的爱!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和挫折,孩子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摔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从挫折中学到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勇气,这就是孩子们战胜挫折得到的最丰厚的战利品。所以,当困难和痛苦不因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来锻炼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对于跌跤、磕碰一类的小意外,家长应当把它们当做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去看待。抚慰、包扎伤口等适当的处理当然必不可少,但切不可过分紧张。让孩子早一些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孩子以后的人生才会少一些悲哀和无奈,多一些壮丽和精彩。
8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
关心孩子是必要的,但若把他前进道路上的石块全部清扫干净,坑坑洼洼全部垫平,他可能暂时平平安安,但同时也失去了走坎坷道路的能力。
知名教师孙蒲远
有一位记者曾到一所中学进行采访,对其中的孩子问道:“你们平时自己洗袜子吗?”
“不洗。”
“袜子脏了怎么办呢?”
孩子们有的回答说:“我女乃女乃给我洗。”有的回答说:“我妈妈给我买了好几双新的,能穿好长时间。”
记者很是吃惊,继续追问道:“如果女乃女乃生病了呢?”
“由爸爸或妈妈来洗。”
记者对另一个孩子问道:“如果新袜子都穿完了呢?”
“那就放着,等穿完了一遍,妈妈一块洗。”
“以后你们长大了,离开了爸爸妈妈,由谁来洗呢?”
“长大了,可以挣钱雇保姆啊!”
现在的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把独生子女当成掌上明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宁肯尝遍千辛万苦,也不愿让孩子受到一丁点儿委屈,他们舍不得让孩子放弃优越的环境,舍不得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奋斗,于是,今天的很多男孩就一直在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在溺爱中孩子经受不住一点风吹雨打,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这样的孩子是难以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的。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在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巴尔扎克塑像。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一生勤奋写作,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共创作了91部小说,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虽然他一生成就辉煌,但他的一生却又充满了磨难。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巴尔扎克从小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长大以后他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从1819年夏天开始,他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简陋寒酸,夏天热气腾腾,冬天寒风飕飕。他不舍昼夜,总是不停地创作着。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他说:“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确实如此,温室中的花朵不能承受狂风暴雨,这正是对苦难的作用的最好诠释。温室花朵纵然是美丽,但却承受不了斜风细雨,在此之上,连一根平凡无奇的小草都比它强大。人亦如是,纵然你有优越的条件,不必承受狂风暴雨,但是你不能坦然地去接受。一旦你接受了,那么,你也就会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受不了半点的斜风细雨,迎接你的将会是一败涂地。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历一些苦难,让他们勇敢坚定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是很有必要的。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