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玄宗宠爱高力士开始,唐朝的宦官势力日趋壮大,皇帝们担心朝臣弄权,害怕藩镇造反,于是,只愿意信任身边的奴才,是啊,奴才再坏,也不会坏道篡朝吧,但是,一旦把权力交给奴才,皇帝也就陷入另一种危险之中。
皇帝要使用、利用奴才,奴才依附于皇帝、也会控制、操纵皇帝,他们之间的相互利用、相互猜疑、相互杀害、相互依附关系,纠缠在一起,是很复杂的。
唐代的国家权力,分为中央与地方两部分。皇帝是宰相是不放心的,担心宰相专权,大多数宰相都是从下级官吏一级一级爬上来的,科举出身、富有行政经验与威望,是皇帝的主要协助者、命令的执行者。
宦官是受过阉割之刑的人,他们没有经过正规教育,家室大都贫寒,缺少良好的家庭背景,没有经过科举考试筛选、更没有行政、司法管理经历,靠着依附皇权而掌握权力,天然地与朝臣形成对立关系。
唐代宗时期的大太监李辅国专横跋扈,无论大事小事,事事都必须征求他的意见,群臣出入,都必须进见李辅国,李辅国安然处之。
李辅国惹了满朝文武大臣,也使得唐代宗很难容忍他了,另外一个大太监程元振很嫉妒李辅国,他秘密请示唐代宗削减、限制李辅国的权力。唐代宗进封李辅国为博陆王,在宫外为他建造府邸,任用程元振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相当于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总参谋长),这种明升暗降的方法,使得李辅国失去了军权,还失去了居住在宫中,挟持皇帝、指挥其他宦官的机会。
唐代宗还不肯罢休,堂堂皇帝,竟然派出杀手,潜入李辅国的王府,趁着夜晚,割下李辅国的脑袋、还有一条胳膊。李辅国死后,唐代宗假惺惺地下令捉拿凶手,让工匠用木头做了一个木头脑袋,给李辅国安上下葬。李辅国死去的消息传出,满朝文武拍手庆贺。
取代李辅国的程元振,也不是什么好鸟。他与大太监鱼朝恩一起,在唐代宗耳边嘀咕,说郭子仪声望、权力太大,有危险,郭子仪闻风,主动辞去职务。
程元振向节度使来嗔请求拜托,来嗔没有答应,程元振陷害来嗔谋反,来嗔被迫自杀,各地藩镇都恨透了程元振。
763年,吐蕃入侵,边疆告急,程元振不向唐代宗汇报,等到吐蕃二十万大军逼近时,唐代宗要求各地节度使出兵解围,大家没有一个人肯出面,连名将李光弼也按兵不动,大家都要求唐代宗斩了程元振。
唐代宗气的很,假如答应了藩镇的要求,皇帝的威严就会荡然无存,不能答应,怎么办呢?只能启用郭子仪退敌。
郭子仪被闲置很久了,只招募了二十多个人,匆匆来到咸阳,吐蕃人二十万大军已经渡过渭水,郭子仪派人请求朝廷增兵,程元振竟然不见。
郭子仪跑回长安,唐代宗已经逃离首都,大将王献忠企图胁迫皇帝投降,郭子仪赶到,斥责王献忠,王献忠对郭子仪说:“皇帝跑了,国家没有了主人。你说怎么办呢?”
吐蕃人进入长安,将长安城内的府库、财物抢劫一空,焚烧民房。郭子仪在蓝天一带收集士兵,达到数千人,郭子仪流着泪,勉励大家报答国家。
老百姓欺骗吐蕃人说:“郭子仪从商州带来很多军队到了。”吐蕃人很畏惧郭子仪,想要离去。长安人在夜里鼓噪呼喊,说唐军回来了,吐蕃人竟然全部逃走。
763年12月,唐代宗回到长安,见到郭子仪,说道:“我没有及早用你,所以才会到了这一地步。”
唐代宗虽然没有杀程元振,但是,也恨他得罪了天下人,就将他撤职流放。程元振听说皇帝回到了长安,就穿上女人衣服,潜回长安,被京兆府官员抓获,唐代宗下令,将他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唐代宗看到外地的藩镇指望不上,下决心扩充中央禁军,程元振走后,大太监鱼朝恩受宠,担任中央禁军主帅,从此,宦官担任禁军主帅(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成为惯例,宦官在与朝臣的对抗中,由于军权绝对在手,始终处于上风。
大太监鱼朝恩久掌禁军,宠爱信任超过任何人,唐代宗常常与鱼朝恩一起讨论军国大事,鱼朝恩喜欢在众人面前肆意讨论时政,侮辱宰相。
鱼朝恩每次向唐代宗汇报事情,都期待皇帝满足他的要求,假如朝政不让他参与决定,他就抱怨说:“天下事,能够没有我参加决定吗?”唐代宗决定除掉他。
宰相元载猜到皇帝的心意,决定利用这一机会,鱼朝恩也知道众人恨他,每次上朝,都带着上百人的卫队,元载决定先麻痹他。
元载奏请增加很多土地作为神策军的属地,鱼朝恩接收后,更加骄横,不把元载放在心上。元载的亲信皇普温到了京城,与元载一起谋划杀死鱼朝恩,唐代宗说:“好好做,不要引起灾祸。”
77年3月初十,是寒食节,唐代宗宴请权贵,鱼朝恩吃完酒席要离开,唐代宗挽留他讨论问题,言谈中,唐代宗指责鱼朝恩有不轨,鱼朝恩争辩,言语不恭,大臣周皓与左右几个人将鱼朝恩逮捕吊死,外人不知道真想。
第二天,唐代宗下诏说:“赐死鱼朝恩,他已经自缢身亡,将尸体归还他的家人,赏赐六百万钱埋葬。”
唐代宗下诏说:“其他人不治罪,大家都是我的亲信,我要亲自统领禁军,不要恐惧。”
田成嗣是安禄山、史思明手下的猛将,他治军十分严整。有一回,安禄山视察军营,田成嗣的答应安静得很,像是一个人都没有,实际上一个人都不缺。
在战争中,田成嗣打了很多胜仗,政府军恨透了这个家伙,763年,史朝义顶不住政府军的进攻,眼看要大势已去,田成嗣要为自己找条后路。
田成嗣是个极其狡猾的家伙,他的心眼比一般人多一半,他骗史朝义说:“陛下可以把莫州留给我,陛下回到范阳调来救兵,我保证守住莫州。”史朝义信以为真,挑选五千人马从莫州北门突围,史朝义离开之后,田成嗣捉拿史朝义的母亲、妻子、儿子作为礼物,交给政府军投降。
很多政府军将领都吃过田成嗣的亏,他们不想放过这个可恶的家伙,田成嗣老奸巨猾,用重金贿赂副元帅仆固怀恩及其其他将军,仆固怀恩考虑到皇帝很可能会“卸磨杀驴”,想留下河北的叛军作为自己的后援,仆固怀恩奏请朝廷,将田成嗣、李宝臣、李怀仙等人封为节度使,朝廷考虑田成嗣等人手握几万重兵,假如不顺水推舟,安抚他们,战争至少还得十年,国家已经被折腾的精疲力尽了,希望国家能够结束战争,于是,就答应了仆固怀恩的奏请,田成嗣被封为魏州、博州两州的节度使。
田成嗣将境内的所有人口进行了登记,将所有的青壮年男子编为军人,几年之间聚集了十万人,并且从中选出一万名勇敢强健的卫兵,称为“牙兵”,这支牙兵,是当时藩镇之中最精锐的军队。
田成嗣从来不向朝廷缴纳任何贡赋,境内的财税、人事、司法、军事等各方面官员均由田成嗣任命,朝廷从来不能插手,简直就是个独立王国。
田成嗣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立祠堂,称他们为“四圣”,并且向朝廷请求做宰相,唐代宗对藩镇采取迁就、宽容、笼络政策,不予计较。
774年3月,唐代宗将永乐公主交给田成嗣的儿子,这是为了安抚田成嗣的心意,但是,田成嗣依然骄纵傲慢。
775年,田成嗣派出刺客将卫州刺史薛雄杀了,兼并了薛雄的地盘,逼着将士们割下耳朵、用刀子割破面皮,向田成嗣发誓效忠。
唐代宗再也不愿意忍耐了,他决定用武力解决田成嗣,办法是用藩镇讨伐藩镇,唐代宗命令魏博周围的几个节度使共同出兵,围歼田成嗣。
四面受敌的田成嗣,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有礼貌地释放了被他扣押的节度使李正己的使臣,并且送上魏博的户口、甲兵、谷帛等账册,田成嗣写信给李正己说:“我已经八十六岁了(假的),活不了多久了,说死就死了,几个儿子都不成器,侄子也很顽劣,我如今的一切,都是为大人您守着的,不值得您发兵攻取。”
田成嗣对着李正己的使者下拜施礼,画了李正己的肖像,上香供奉。李正己很高兴,按兵不动。田成嗣暂时解了南顾之忧。
田成嗣北面是李宝臣的范阳,田成嗣糊弄了李正己,接着有玩起了李宝臣。田成嗣提前安排人在一块石碑上刻了两句谶语:“李宝臣、李正己并力建业做万全,与姓田的合作就能兼并幽燕。”暗中将这块石碑埋在李宝臣的地盘中。
田成嗣派出一个会看地气的人放出谣言说:“范阳有帝王之气。”李宝臣的人果然在地下发现了那块石碑。田成嗣派人对李宝臣说:“李公你攻取了魏博,这个地方也归国家所有,不是李公你的,如果李公你赦免我田成嗣的罪行,我愿将魏博奉上,我愿意追随李公你,不好吗?”李宝臣很高兴,就派人马攻打朱滔的范阳。
李宝臣与朱滔打了起来,顾不上田成嗣了,田成嗣派人对李宝臣说:“我不跟你玩了,石碑上的谶语是假的。”李宝臣恼羞成怒,也无可奈何。
几个节度使围攻田成嗣一年,也拿魏博没有办法,田成嗣上书向朝廷认错,唐代宗没有办法,赦免了田成嗣。
田成嗣活了76岁,死了,他的侄子田悦自封为节度使,朝廷没有办法,只能承认,各个节度使都模仿魏博,或者父子兄弟相传,或者兵卒们自己推选首领,朝廷的命令从来都没有效力。
田成嗣生前不惧怕朝廷,却害怕郭子仪,当郭子仪派出使者到魏博时,他朝西跪下来,说道:“这个膝盖已经很久没有朝人低下了。”
实力最能算数,朝廷也得面对现实,手中有地盘、兵马、钱粮,自然就什么也不怕。皇帝手中没有足够的兵马、自然就只能迁就藩镇了。
藩镇在名义上承认皇帝的天子之位,从朝廷那儿获得任命状,得到合法性;朝廷从藩镇那儿得到一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力量,各得其所,相互需要。
藩镇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唐朝朝廷就在这种力量平衡继续延续下来,直到这种平衡被完全打破,这是后话,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