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裹夹着明显的水汽,凉凉的、湿湿的。何六叔抬头看了看天,厚重的乌云正像从天边奔袭而来的千军万马,迅速地向整个天空蔓延,大有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之势。
看来,通往东郊寄棺所的道路似乎不会太顺溜。
民国时期,因为老昆明城内外大都实行土葬,因此就产生了寄棺所这种特殊的场所。
当时要操办好一件丧事其实是桩相当不容易的差事。除去一些琐碎流程不论,起码得要保证两件要件。
哪两件呢?一是墓地,一是寿材。
通常家境殷实人家的老人一过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便会亲自去选木材定尺寸,在棺材铺里请人给自己精心打造好一口棺材,上完了大漆之后就抬回家里,放在楼梯角、过道旁或者墙角边,用草席或油布盖严实了,这老人心就安了,家里放个棺材,只为讨着个吉利,好给自己“增福添寿”。每当走过那草席油布遮盖下的长条状物体旁边的时候,这老人便会心花怒放,以为终于有了“身后安居之所”。一般棺材做好了抬家放着此后,每一年还要给棺木上上一道大漆,如果放上几十年,漆也就上了几十道,原来就算只是一口薄棺,加了几十层漆膜之后,也就成了厚厚实实的一副板扎棺木了。既光可照人,又可起到防腐防蛀的作用。
说到这薄棺厚棺的事儿上,木僮想起一个好玩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这故事是袁枚的《新齐谐》里记载的。是说台州有个姓张的大富人家,家里有个老仆人,这老仆人已年过六十,可是却膝下无子,晚景甚是凄凉。膝下无子也就预示着无人给他养老送终了,所以呢,老仆人就琢磨着提前给自己个儿置办一口棺材,不要等到闭眼那天自己无处容身。可是呢,老仆人因为财力有限,做不起上等材质的棺材,只能打了一口薄板棺材抬回下房里头放着。可话说回来了,谁不想有口厚厚实实的好棺材呢?所以每天一抬头看到那口薄棺,这老仆人心里头就觉得嫌恶,就梦想着这口薄皮棺材摇身一变变成一口厚实好棺。这人有几个能免俗的?凡事还不是利字当头,贪字当先?可是,棺材自己能变吗?当然不能。所以,老仆人就只能自己想法子让它变了。